【 以下文字转载自 TVShow 讨论区 】
发信人: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信区: TVShow
标 题: 清华硕士选秀被劝退 ,学霸不该逐梦演艺圈吗?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Jan 16 01:39:39 2021), 站内
在央视首档青少年选秀综艺《上线吧!华彩少年》,选手展示初舞台的首期节目中,来
自清华大学的潘超因学霸标签而备受瞩目——
保研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发表过6篇论文,其中3篇被SCI收录,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
图片
然而,在潘超演唱结束后的导师点评环节,他收到的评价却令他紧张到频频擦汗:“恕
我直言,我觉得你不具备当职业歌手的条件。”
更令潘超倍感压力的,是导师们对他放弃科研转行当歌手这一选择的不认可。
这并非仅是出于对他演艺事业发展潜力的预判,更多的还是来自对他放弃原本擅长的科
研事业的惋惜。
在导师们看来,清华大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府,既然潘超能享受这样难得的资源,
又在领域内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如果继续走下去,也定能以科研回馈国家和社会。
相比之下,把仅能算得上是兴趣或梦想而谈不上专业特长的唱歌变成职业,着实不是一
个明智之举。
甄子丹甚至直言,潘超的这个选择“太自我了”、“对不起好多人”。
图片
面对导师们的不认可,潘超也表达了自己做出这一转变的想法。
他坦承“做职业选择这件事其实是蛮困难的”,过去的他并没有想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
么;当他真正进入清华时,他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多么快乐,反而更焦虑了,此时音乐成
为他自我疏解的最后窗口。
图片
从带着学霸光环出场,到面对导师的不解和劝退,潘超在节目中的经历也引发了网友讨
论。
有人认为,导师以此为由的劝退有道德绑架之嫌,个人应当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也有人认为,清华学子放弃科研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况且业务水平不足却执着于逐梦演
艺圈,也不会有太好的发展。
为何同是参加选秀,清华学霸却比一般人遭受更大争议?名校学子的身份为何不是加分
项,反而成为压力的来源?清华学霸更应以科研报国,还是优先个人价值的实现?
01
圈外人的迷思:
科研高大上,演艺名利场?
节目中值得品味的一幕是,当导师念出潘超履历中“发表过6篇论文”这一成绩时,潘超
谦虚地回复:“对,有过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小成就”。
此时,镜头切到了候场选手,画面中几位选手都张大了嘴巴以示惊叹,其中一位还夸张
地重复了“科学研究”四个字,并与周围的选手交换眼神,末了还补上一句“然后还会
唱歌”,对学霸的赞佩之情溢于言表。
图片
这种赞佩不仅是对潘超本人的成就,也是对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的认可。
这一点也明显地体现在导师点评中:“你学的是这么热门的一个学科,而且自己在专业
上是有造诣的”、“清华大学那么难得的机会,你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做多少事”
。
图片
导师的言下之意也被一些网友理解和认同。
有人认为,清华学霸混娱乐圈是一种浪费,他们应当去建设国家;作为名校生应当胸怀
人民、报效国家,才无愧于国家的培养。
与此同时,也有人揣测了潘超进入演艺行业发展的动机,认为他之所以选择成为职业歌
手,主要是因为“娱乐圈来钱快”、“再学霸也没明星赚钱多”。
图片
网友对此事的评论
我们当然无从判断潘超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但与之相关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
下社会对科研事业和演艺行业的迷思:
科研工作者往往被认为是更具社会价值的贡献者;相比之下,演艺圈在社会贡献这一维
度上似乎远不如前者,甚至面对行业风气不佳的批评,但却是一个更光鲜亮丽的名利场
。
图片
网友对此事的评论
然而,这种来自圈外人的迷思有时也会被戳破。
有网友表示:
生化环材其实是竞争压力很大的天坑专业,而非有“钱途”的热门专业;
大家对潘超的学历滤镜太厚,清华毕业生大部分也是上班族;
况且,并非所有科研人员都能成为人们想象中的科学家,大部分还是普通的科研民工。
图片
网友对此事的评论
而在对演艺行业的评价中,也有网友指出,如果仅凭一己之力在娱乐圈闯荡,没有资本
和后台的力捧,也难有出头之日。
图片
网友对此事的评论
诚然,所谓的迷思与真相也未能揭示这两个行业的全貌,但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从事
科研的确是一条标准更明晰因而也更稳妥的道路。
做研究、发表论文、评职称等都有一套明确标准,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期的;
但个人往往是被隐藏的,被看到的更多的是科研成果的价值而非个人付出的辛劳。
相比之下,演艺行业中个体就是被关注的焦点,因而其自我价值也更容易被看到和被实
现;但光鲜的成就也不是单纯靠努力就能兑换的,玄妙的运气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02
三重道德压力:
中途易辙对不起谁?
正是由于“科研高大上,演艺名利场”这一普遍认知,就行业的社会价值而言,潘超从
科研到演艺圈的转向也被理解成了一种“从高到低的自愿跌落”。
这种相背于“人往高处走”的道路选择,构成了他在节目和舆论中所遭受的道德压力的
一部分。
除此之外,潘超所经受的道德压力还有两个来源。
一是他享受了国内顶尖的教育资源,却未能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效用,这被认为是一种
“不回报的背叛”。
在节目中,王珮瑜直言,潘超接受了很多人渴望却没有机会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却放
弃原来的专业去做歌手,这令她感到心痛。
图片
说得严重一些,这样的评价其实暗含了一种“忘恩负义”的道德谴责。
但潘超的回应也很巧妙,他说:“进清华是我很幸运的一件事,也是我很多努力的成果
。”
这一回应揭露了一个现实,即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并非是随机分配
的结果,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努力的所得。
诚然,这其中也有基础教育资源在阶级、地域上的分配问题,后者也可被理解为对部分
幸运者的馈赠。
但潘超对个人努力的提及,有效地弱化了这种加之于他身上的道德压力。
图片
潘超所承受的道德压力的另一来源,是他放弃了深耕专业的安稳而投向演艺圈,从而直
面由自身能力和行业特性共同决定的不确定性,这被认为是一场“放弃稳定的冒险”。
在节目中,导师表示,如果潘超在唱歌方面很有天赋,他转行做歌手是会被鼓励和支持
的,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做职业歌手的条件,把唱歌作为爱好足矣,没必要专业走这条
路。
图片
如前文中提到的,演艺行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努力就有结果的地方,不确定性才是行业常
态,而潘超的业务水平不足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潜在风险,因而构成了对(自己和父母)稳定生活的威胁
,潘超主动“冒险”的行为才被认为是不负责和不道德的。
总的来说,潘超的“自愿跌落”远不只是个人意志的独立选择,而被理解为对他人期望
的违背,有愧于为培养他而提供资源和付出辛劳的社会和家庭。
甄子丹所说的“太自我”、“对不起好多人”的内涵,也就在于此。
03
学霸突围的勇气:
追求自我实现有错吗?
节目中导师与潘超本人想法的相背,或许也反映了在“社会责任vs自我实现”这一问题
上的代际差异。
以导师为代表的长辈似乎更看重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甄子丹在节目中说:“无论你今天是少年也好,成年也好,你必须要有一种社会的责任
。”
不可否认的是,“享受了社会资源就要为社会付出相应回报”并不能完全被批评为道德
绑架,它在道德上的确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的是,资源和回报是难以被衡量的,我们无法评估一个人从社会中
索取了多少又应当付出多少回报。
退一步而言,即便这能被量化地计算,也与内在于这则道理中的美德相悖,将本是关乎
责任感的道德问题,变成了一个冷漠的经济问题。
图片
相比起导师所言的回报和责任,年轻人谈得更多的是个人感受、是个体层面的价值感和
意义感。
节目中与导师意见形成对照的一幕,是年轻的候场选手的看法,其中一位选手听了导师
一番话后对另一位选手说:“如果不让他唱歌,只做科研的话,他也不开心。”
图片
在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当代青年面对的不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危
机时刻,而是高度原子化的现代社会。
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对个人价值的找寻和实现才有了生长的空间,对个人感受的关注
和呵护变成了一种迫切的需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值得被当代人珍视的幸运和进
步。
然而即便如此,这种趋向个人主义的对主体性的追求,有时也会让位和屈服于对稳定生
活的向往。
如今,人与人之间高度竞争,风险社会的特性日益凸显,年轻人在就业选择上更趋于保
守,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获得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
实际上,像潘超这样为了追梦而从稳定迈向不确定性的年轻人其实是太少,而不是太多
。
图片
名校硕士应聘小学老师
潘超放弃科研成为职业歌手,尽管会背负道德压力,但并不会因此受到实质性惩罚,归
根到底,这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诚然,当初保研清华也是潘超的主动选择,但他如今的放弃也难说得上是一种背叛。
毕竟我们难以做到也无法要求别人在年轻时就透彻地想清楚未来的道路选择,当下的舆
论环境也应当包容每个人想法的流动性。
如潘超自己所言,做职业选择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参加选秀也是鼓起勇气后才做的决定
,他未尝没有意识到做职业歌手或许是一条更难走的路,也必然预见到了可能要承担的
结果。
也许他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算不上是明智的,但至少这份面对不确定性却依然敢于纵身
一跃的勇气,是值得掌声的。
--
FROM 113.1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