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基本结束了,和往年一样光怪陆离。
有考场外烧香磕头的“阴间画面”,有“土猪拱白菜”的另类励志,还有万元祈福、千
元衍生品和数不清的高考营养品……
每年的高考季,就是一次中国式的狂热大爆发,让人啧啧称奇。
在这个充斥着“神圣仪式”的季节,“高考信徒”们获得了特殊的优越感。哪怕是察觉
到一点点“冒犯”,都会有正义的“信众”用或悲愤或自豪的浑厚颤音铿锵反击“可怜
天下父母心”“改变命运就靠高考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宣示高考作为“神圣仪
式”的无上意义。
高考真的能承受住这样的沉重意义吗?站在个人和家庭的角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明
辨一番。
1. 文凭正在严重贬值
考前几天的励志高潮,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一个罕见的反励志梗:一个新疆考生神色淡
定地说“考不上就去卖哈密瓜,考上了四年后卖哈密瓜”。
虽然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是清新脱俗、耐人寻味。
无论被诠释得如何神圣,高考对绝大部分参与者而言,都是有着明确功利目的,那就是
未来的就业。
功利目的不神圣,但很正当。谁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好职业。有了文凭作为
敲门砖,职业前途的起点就会高一点,这是常识。这也没有错。
虽然高一毫米也是高,高一米也是高,但是其中毕竟差了一千倍,高考的“性价比”还
是要考虑的。
遗憾的是,作为职业起点竞争的主赛道,高考已经过于拥挤。
中国的年轻一代,文凭正在严重贬值。
2. “大学生稀缺”的数字游戏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偏低,是支撑“高考信仰”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缺大学生
”的故事,至少有一半是贩卖焦虑的水分。
“本科生在中国人口中只占4%”的说法广为流传,演绎出诸如“中国95%的人没有上过大
学”等等悲情控诉。这是典型“真实的谎言”——数据是真的,情绪也是真的,但是“
大学生很稀缺”的结论是假的。
真实的“4%”,是一个很窄的统计口径,仅指本科生,既没有计算与本科生数量基本持
平的专科生,也没有计入本科以上学历的硕士、博士。
这个很窄的统计口径除了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内部管理有用外,唯一的作用就是贩卖焦虑
了。
同样的方式可以演绎出贩卖焦虑的第二个版本,那就是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远远低
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的门槛是40%,而中国不超过15%。更重要的是,因为历
史原因,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年龄分布严重不均衡。
70世代前的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很低,“15%”是集中在80世代到00世代的三十年。1980年
前出生的人口已经年届不惑,处于职业稳定期,不再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主要参与者。
真正的就业竞争主赛场挤满了“大学生”,而且越来越拥挤。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这一年龄段大约有4亿人,而这一年
龄段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量约在1.2亿以上,占比约30%。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更
高的00后陆陆续续进入就业市场,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超过发达国家的40%,大概率
只是时间问题。
3. 中国年轻大学生的真实处境
在中国,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时间分布是密集的,地域分布更是浓缩的。吸纳“大学生
”就业的主力是高端服务业、制造业,集中于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
区,大学生人口在这些地区富集。
2017年6月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中,具有大专以
上学历的约占35.8%。按照每年3%的递增速度计算,2020年来沪就业的外省籍人员中的
比例应该超过了40%。
而上海还不是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北京在学历富集度上一直力压上海,走高科技发展路
线、城市人口以新移民为主的深圳还要再上一个台阶。
不久的将来,中国一线城市“一块广告牌砸下来伤了四个人,三个大学生”的恶趣味笑
话,很可能会成真——而那个不幸被砸伤且不是大学生的,很有可能是本地的“银发族
”。
由于人口老龄化,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较低的“真实数据”还会持续很久
,但是中国就业年龄段文凭普及度迅速提高、接近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才是有现实意义
的真实情况。毕竟统计一帮退休、半退休的老人家的学历有啥意义?
这就是中国年轻大学生的真实处境。
经历了高教大跃进的扩招高潮、地域经济发展分布的现实,他们被“浓缩”在极其狭窄
的时间和空间中,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更是加倍被“浓缩了”。
“考不上去卖哈密瓜,考上了四年后去卖哈密瓜”,这很可能会是未来真实的结果。因
为,我国就业竞争主力人口达到了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历普及度,但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并
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有效吸纳高等教育人口的是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美、日、韩三国的第三产业占比
分别为75.3%、68.1%和55.1%,以高端制造业著称的德国第三产业占比和日本一致,也达
到了68%。
而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仅43%,距离刚踏入发达国家门槛的韩国尚有12%的差距,而且够高
端吗?
至于高端制造业,我相信未来会好的,但未来也是不可知的。
4. 高考不是“独木桥”,就业才是
今天再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言过其实。
中国高考的毛录取率接近50%。“二中一”的比例已经不算低,未来还会越来越高。随着
中国人口少子化的加剧,进大学会越来越容易,少子化严重的中国台湾地区高中升学率
早就超过100%,相对的是2018年,中国台湾地区20~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达11.9%。这可
不是中国台湾地区的独特现象,看看欧盟、日本,都差不多这个样子。
文凭的敲门砖敲不开就业的大门,在中国已经初露端倪,如今各种“高级职业”的招聘
门槛越来越高,挡住了多少“大学生”?
今天真正的“独木桥”不是高考,而是就业。拼高考换文凭、凭文凭换职业、靠职业实
现“阶层跃迁”的直线逻辑在今天已经崩坏了,“文凭=职业”的链接被打“骨折”了。
恢复高考后牢不可破的“高考信仰”如今已经很难成立,至少“文凭换户口换职业”的
“逆天改命1.0版本”已经是过去式了。更昂贵的“2.0版本”来了——那就是把文凭门
槛锁定在名校、硕士、博士。
这个“2.0版本”,会让“高考信徒”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名校、硕博当然好,延续着文凭学历的稀缺性游戏。稀缺的才是珍贵的,扩招则贬值,
不扩招则获得难度极高。而且,本科4年的成本增加到了硕博的6年、8年,代价更为高昂
,回报更不确定——谁敢说6年、8年后的就业市场硕博还吃香呢?
走独木桥走到了这样山穷水尽的地步,是不是应该回看“初心”——过桥只是手段,目
的是就业。
高考的主赛道不放弃,但也要看到更多的选择,一叶障目的是观念。
5. “土猪拱白菜”背后的荒谬观念
中国当今社会的阶层观是极其扭曲和畸形的。“平等”的高调唱得最响,“等差”的意
识却最为冥顽不灵。
讴歌“劳动最光荣”“职业无贵贱”的花腔高音绝对是主旋律,可是职业评价却是相反
的。
称赞清洁工是“城市美容师”,这是多有创意的致敬、赞美,可是哪个家长会给孩子规
划一条“城市美容师”的职业道路呢?闻所未闻。
每到高考季,都会有“寒门出贵子”“鲤鱼跳龙门”的励志大合唱。表面上是同情弱势
群体的政治正确,骨子里却是畸形的等差观念。难道高考失利就是“便宜子”、就是泥
鳅,就是没有希望、没前途的人生?
这种畸形的“等差观”之下,“土猪拱白菜”也成了可歌可泣、值得称赞的励志楷模,
荒谬绝伦。
讽刺的是,中国绝大多数家长趋之若鹜的“高级职业”往往选择面很狭窄,“学历成本
”很高,高投入、低产出的不在少数。
小白领的收入真比技术蓝领要高?何不问问给你家糊墙纸的装修工人?
挤在公务员人堆里,在极度压抑的气氛中虚耗光阴,真对得起付出的“学历成本”?当
个好厨子难道不香吗?
眼中只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独木桥,观念遮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看到
选择的森林,而不是吊死在高考、文凭的歪脖树上。
只不过,在不少人眼中,赚钱再多的技术工人,也比不过大学教授、公务员的“社会地
位”。
然而,回到真实生活,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地位高”又如何呢?忙着跑课题的教授们
和天天糊墙纸的装修工,谁过得巴适还真不好说。
中国高考曾经承载着一个人完整的人生,但是今天还有这样的价值吗?即便在高度体制
化的领域,文凭还挂钩了很多附加值,但是体制无所不包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旧的
“等差”观念是不是也该改改了?
市场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很多技能型职业含金量不低。好厨子的身价可不是一般白领
能比的,水管工的业务是应接不暇。这些需求量巨大的职业,都是安身立命的好职业。
而且,市场还在不断创造新的职业。“家居整理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听过吗?
互联网+市场化,正在推动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自我牢笼在“神圣的独木桥”,极不明
智。
高考的主赛道不是不好,和文凭高度挂钩的职业选择不是不可以。但是,别把大路走成
了独木桥、把多选题做成了单选题。
“高等教育”不是为了宏大的使命、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高级感”,而是为了就业的
功利目的。功利,那就好好计算投入产出比、算算成功的概率。
将自己逼入绝境,换来一点牺牲、献祭的神圣幻觉,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这成就了中国
高考的“神圣仪式感”病态美,却耽误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牺牲了很多家庭的幸福,
最终一无所获。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8.*
FROM 113.11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