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985/211已经取消,目前国家对于高校的建设工程是双一流学科建设,除了tp任选学科是双一流,各高校均是只有小部分在全国拔尖的专业进入双一流建设。原985高校,一个学校上百个专业,只有少数几个专业能进入双一流,而且双一流是动态评比,能上能下,难度比原985/211大了很多。双一流将有效促进高校间的竞争,让资金的使用更有效率。
北京市对双一流学科发展的文件如下(转载),全文参见官网: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308/t20230811_3220218.html[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发文机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联合发文单位] 北京市财政局
[实施日期] ----
[成文日期] 2023-08-08
[发文字号] ----
[废止日期] ----
[发布日期] 2023-08-10
[有效性] 现行有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北京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高等学校:
现将《关于加快推动北京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
2023年8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动北京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和教育强国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北京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聚焦提升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和紧缺急需人才等关键环节,调整优化高校基础研究布局,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北京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战略支撑,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到2035年,北京高校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和贡献显著增强,培养拔尖创新和紧缺急需人才能级大幅提升,取得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解决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集群,构建起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成为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使命引领。主动应对国际科技竞争,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根本目标,践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使命担当,集中力量办大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若干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坚持目标导向。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点攻关任务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定向培育和前瞻布局,聚焦重点领域,推动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协同,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格局,加快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能力。
坚持尊重规律。遵循基础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稳定一批在科技前沿最有活力的人,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提升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壮大基础研究后备力量。注重科研手段、方法、工具和仪器的研发与创新,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提高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坚持改革赋能。坚持优化存量与培育增量并举,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基础研究学科布局,完善基础研究领域项目、平台、人才的评价机制,全面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给坐住坐稳“冷板凳”的科研人员充分支持与保障。
三、重要措施
(一)分类优化高校基础研究定位
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将科学家研究兴趣和学术发展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强化重大原创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支持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突出重点领域方向,有组织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支持应用型大学发挥实践应用创新特长,有组织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各尽其能、各显所长,解决一批推动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二)系统优化高校基础研究布局
优化高校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北京高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基础医学等“双一流”学科,重点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基础学科体系。统筹中央在京高校和市属高校优势资源,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地交流辩论;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三)深化高校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面向前沿性、高风险、高价值方向开展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
(四)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布局建设与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错位布局、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基础学科研究平台,围绕科学问题、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催生一批原创性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示范,坚持需求导向,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紧密对接“三城一区”建设,创新建设运行模式,通过倒推项目产业化实施路径及产业化所解决的问题、面临的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科研,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汇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落实《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努力建设学科布局合理、学术根基坚实、人才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有效、国际影响广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思想和智力支持。
(五)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遵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规律,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真正选对人、用好人。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全球视野引进顶尖科学家,支持具有突出创新潜能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六)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全球视野谋划高校科技创新,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支持高校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扩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交流合作。鼓励高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主体合作,打造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合作范式,增强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怀柔科学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势,围绕基础研究领域,集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力度,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广泛开展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活动,高水平办好北京高精尖论坛、北京实验室论坛、北京人文论坛、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论坛等科技交流活动,支持高校举办一流国际学术期刊和高端国际科学会议,打造世界级学术交流中心。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组建北京高校基础研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研判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凝练基础研究重大需求,在推进重大工作部署中发挥战略咨询作用。深化部门间协同机制,加强市级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精准协同推动各项任务实施。
(二)落实主体责任。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高校内部资源统筹协调,结合学校特色,自主布局与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认真制定研究方案,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高质量推进急需人才培养,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三)稳定经费支持。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保障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拓展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分类发展等重大项目任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以及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保障高校科研任务需要和人才竞争需要,完善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经费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营造创新生态。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高校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构建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微观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敢于啃硬骨头和学术民主、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五)加大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完善高校科研创新宣传机制,统筹协调重大学术新闻集中策划、深度挖掘和宣传发布,广泛宣传高校重大基础研究创新成果。
--
FROM 221.2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