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昨天靠创新‘起家’,今天靠创新‘成家’,明天还要靠创新‘发家’。要把
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变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1月29日,武汉市两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这些表述
让人印象深刻,倍感振奋
武汉要承担起湖北
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在科技创新领域
奋起直追,持续引领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总数,武汉位居全国第四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
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了“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央视截图
最近,一则消息引起湖北武汉科技界关注。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复武汉纺织大学建设省部
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继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
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湖
北省获批的第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湖北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
新的重大进展。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带有国字号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科技创新的引领,29
座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藏身在我们这座城市,承担着国家使命和国家期待,平时它们默默
无闻,一出手惊艳世人。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了“嫦娥五号”月面国
旗、“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着陆发动机柔性隔热组件等,并为太空空间站、核潜艇声学
隐身壳体材料等重大问题的预研积极提供技术支持。疫情期间,为应急防疫物资转产和
产量升级所急需的装备改造和技术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撑。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和团
队成员王运利、曹根阳、盛丹、潘恒研讨国旗研制技术问题。武汉纺织大学供图
曾有专家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炼钢比作用电饭煲做饭,耐火材料就是“装米的锅
”。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从事耐火材料专门技
术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超八成。
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
术的突破,开发新型酶制剂,为酶资源在化工、医药、食品、生物传感、医学诊断以及
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对高端制造装备的战略需求
,面向数字化制造国际学术前沿,开展数字制造装备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
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引领我国数字制造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流
国家级创新平台。
来自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的数据,湖北已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
室18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截至目前,全省国家
重点实验室数量增至29家,位居全国第4位,湖北的实验室地点均在武汉。
世界权威杂志排名,城市科研指数武汉居全球第19名
“武汉是科技重镇、创新之城,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居于重要地位。”市科技局相关
负责人介绍,据统计,武汉汇聚了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73名两院院士、101家
国家级科研机构、13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自然》杂志2018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全球第19、中国第4名;在201
9全国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武汉创新能力排名第5。
“十三五”期间,武汉地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科
技奖励129项,居副省级城市前三名。
“武汉造”联想“MOTO刀锋”全球首款折叠屏5G手机。记者何晓刚 摄
武汉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勇担国家使命,创造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中
国第一根光纤与多项国际电信标准、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中国首款128层三维NAND闪存
芯片、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中小尺寸显示面
板、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脉冲强磁场设施
多项核心技术国际领先、精密重力测量装置达到世界最高精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达到
世界一流水平,这些都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着最强劲的“武汉力量”。
在担负国家使命的同时,全市的科技创新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东湖高新区
光电子优势产业正向“光芯屏端网”产业全面拓展,规模已近万亿,“中国光谷”正全
力向“世界光谷”挺进。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隔离走廊上一名工作人员经过t3
项目彩膜生产线。记者高勇 摄
与此同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
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支撑起武汉经济新成长极,为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
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
心等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卓有成效,北斗+产业、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业态
正在加速发展,VR/AR、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完善。
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167.2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25.6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417家,均创历史新高。
在关键领域的引领仍然不够,瞄准“卡脖子”技术奋力突破
“我们在关键领域的引领仍不够,我们‘卡脖子’技术上突破力依然不足,承担起湖北
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此领域奋起直追,持续引领。”市政协
委员、湖北省长江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涛表示,报告提出,武汉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武汉争创国家科技创
新中心,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社会研发
投入增长12%,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曾燕教授团队的4位博士生、6位硕士生,留校做科研,留在实验室
过年。记者杨涛 通讯员王文宇 摄
武汉还将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发挥“大学之城”创新优势,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
设,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构建“总部经济+科
技创新+技术升级”产业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院所与武汉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融通创新
,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
、独角兽企业。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武汉市将加快推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通科
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店小二”精神营造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汇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与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们表示
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
擘画的蓝图
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市政协委员、湖北省长江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涛:
“
对外对标国际一流,整合国际国内最优质的要素资源,壮大主体,培育龙头;对内要发
挥辐射带动作用,做好省域协同这篇“大文章”,以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为主线,引领
有基础的省内城市进行特色化产业协同配套,共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将“星星点
点”变成“繁星满天”。”
市人大代表、北京达沃时代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
雷迎春:
“
未来要继续推动科研和产业双轮驱动,希望能涌现更多专业伯乐、拿出更大勇气,多从
外地发现潜在高附加值的项目,通过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秀团队落地武汉。
”
市人大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立新:
“
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因此企业提出问题,科研人员来解决这些问题,是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使用的最便捷途径。此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科学制定科
研人员的考评体系等,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必需的基础工作。
”
市人大代表、武汉创客数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洋:
“
建议武汉从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以及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深入调研熟悉创新产业的发
展,结合武汉各区的产城优势,制定创新发展计划。还要了解产业上下游的创新驱动因
素、为创新连接市场、为市场连接创新;不断吸引产业资本支持创新行为,这其中要真
正发挥全市各创新引导基金的作用,学习深圳的引导基金管理经验,大胆为创新输送血
液;对基础技术创新要耐心培育、对应用技术创新要加速推进。
”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