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这个人,来无踪迹去无痕迹,留下一部《道德经》和诸多传说。这在东西周春秋世卿世禄贵族世袭宗法天下时代,有些不可思议。同时代其它名人,大都有清晰世系传承可考证,甚至不清不楚比清清楚楚更难,生是某某家族的人死是某某家族的鬼。(当然,平民百姓奴隶,没条件机会学习文化的群氓,就没这种待遇了)。
但老子这个人就很奇怪,来无影去无踪,仿佛天外飞仙,似乎早期穿越客。
老子走之前,留了本《道德经》,然后就骑青牛岀关西入流沙,或说化胡,又变身成了佛教教主。
这里不作考证疑古论述,只从老子西入流沙这件事,谈谈丧葬。
沙漠这地方,其实可以说适合作为人类天然丧葬首选之地。既不会与活人争抢占用宜生产生活的优质土地资源,又能长久保存尸骨而不致速朽速烂尸骨无存,且不产生菌毒瘟疫污染。(古代埃及法老、华夏帝王贵族想尽各种医学办法制干尸,沙漠里面不用那么复杂,自然风干)。
很多人对火葬有排斥抵触心理,但也能理性接受到处挖坟传统土葬各种不合时宜。一般而言,如能较好解决土葬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大多数人其实更倾向于土葬。对"尸体"的尊严保持尽最大可能的尊重,其实对于活人的人生也有很强的自我肯定心理意义。这大约也是古人厚葬重视丧葬的根本原由。
从最近几年开始,中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最高峰的近二十年期(1962∽1980的3、4亿人婴儿潮步入老龄化)。当然,也会开始逐渐进入死亡人口高峰期。每年死亡的人将由此前的一千多万逐渐翻倍增加到两三千万。
丧葬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丧葬所占的土地资源是有时间刚性地,占了就占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都会占下去。哪怕挪地方也得继续占一块地,不能消灭,不会发展成"云丧葬“之类奇奇怪怪的东西。
过去丧葬一般选择居住地附近上山,因为山林之地一般不挤占农耕土地。尸体埋入地下,回归自然,千百年后腐化融入土地。
人多了以后,一代代累积下来,周围山林就渐渐不够用了。更多人口所生活的平原地区,情况就尤其令人绝望。
西北部山地、高原、沙漠土地资源倒是很多,地广人稀,但远离人们的生活区域。千里迢迢丧葬既不经济也无意义。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行。
治理沙漠与丧葬就可以搞起来,对城市居民开放。一块大一点的沙漠土地,一个家族几代人世代集体葬在一起。整体上土地国有集体所有,但沙漠这种地方,丧葬用地这种土地,在家庭彻底消失之前,还是可以私有制的。
城市居民也允许土葬但仅限沙漠之地,不但允许还可鼓励。
一家一族世代共有几十百亩沙漠作为葬地公墓,鼓励建设改良改造沙漠。这块地世代私有(但仅限丧葬用)。
尤其地,三北防护林带、毛乌素沙地其实都可以把治沙植树与解决丧葬用地结合起来,优先拍卖一些中长期内均难开发利用较低经济价值地块(但需订立各种治沙植树保护条款,确保土地不滥用,确保有治沙植树环保投入)。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丧葬本来就是个大问题。
老子西入流沙,多半是葬入沙漠了。
沙漠这地方,适合人类丧葬用。对中原地区古人而言,当然不适用。
但对现代城市居民而言,由于面临今后一二十年每年将有二三千万丧葬人口的形势,又有一定适用性,可以考虑讨论一下如何运营管理了。
从长远来看,把坟墓都迁入沙漠(并逐渐治沙改良沙漠),也未尝不是一盘可以纳入考虑的千年大计长期规划。
--
FROM 223.2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