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区的暴雨天气从17日起就连绵不断。中国气象局将这次降雨的原因归结为四点:
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水汽条件充沛、地形因素、对流“列车效应”。这四个原因共同作
用导致降雨迟迟难停。
“降雨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水汽,一个是对流,”杜廉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只要湿空气从下往上流动了,多半就会降水。”杜廉曾是国家气象局的一位天气预
报员。
这场以郑州为中心的特大暴雨灾害,具体成因是在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水
汽通过偏东风从东边的海面输送到陆地,在河南地区集结成雨。另外,在河南太行山和
伏牛山的阻隔下,气流在山前抬升,形成迎风坡的降雨区,降雨范围集中。而近期大气
的环流稳定,也造成降水系统稳定未受到阻扰。
图片
7月19日早7点,中国天气网曾发布过一条简讯,预计在未来三天(19日至21日),河南
西北部、山西南部地区会出现强降雨,局地可达150至200毫米。这样的预测基于气象局
预报员们依据气象数据做出的分析。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站等测量仪器
会随时监测大气发生的变化,这些数据就传输到预报员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会进入超级
计算机系统,系统会根据大气运动的方程组算出预报结论。预报员再根据计算结果给出
立体的观测数据。
提前几天做出的预报依赖大尺度的气象分析,它的水平覆盖范围达到几千或者上万公里
,气象潮移动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可以帮助做较为长期的预报。一般3至5天都是可以
预报出来的。
中小尺度的临近预报仍然是一个难点。预报员们会知道降雨大致发生在哪个区域,但难
以精确知道雨的强度,以及具体发生的地区。只有当空气中的水汽临近,气象雷达通过
回波和多普勒效应探测到空气中的水滴和移动速度后,预报员们才会知道接下来要发生
的气象变化。
气象雷达有两个数据,回波可以显示雨强(或者冰雹),多普勒可以探知风向。通过风
向预报员可以从中看出中小尺度的气旋。而强降水是一次强对流过程,也就是一股很强
的逆时针旋转上升的气旋。雷达的弊端在于只能看到水滴,这意味着要么天气已经下雨
了,要么即将下。
“所以雷达主要用来判断降水带的移动和发展过程,提前预报的话还是得靠天气分析。
”杜廉说,“有时候你的手机突然弹出最近三小时可能会有哪种强降水、强雷暴天气,
这个就是中小尺度的临近预报在起作用。”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一开始气象部门
预测降雨中心是在焦作,但最后发生在郑州。
中国气象局的官网信息称,郑州自19日夜间起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共11条,有
1.2亿人次接收到提示短信,并向2.25万名应急责任人发布过预警,计54万条。
在收到气象信息后,预报员们会预判天气的致灾性,如果接近临界值,就需要发布预警
。按照严重等级的不同,暴雨的预警信号一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严重程度的不同排
列,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信号。红色是级别最高信号,意味着可能有气象灾
害特别严重的情况发生。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信息,在发布橙色信号时,预警防御指南提示,需要
做好城市和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而到了红色信
号级别,指南防御一共是三个要求: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
工作;2、停止集会和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
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气象局只能发蓝色或者黄色预警,上一级的信号一些地区需要地方的主管领导来发布
。橙色信号,尤其是红色信号会直接触发当地主管部门的应急办响应预警。由于涉及的
部门比较多,对市民的生活影响也会比较大,一般是在主管领导协商过后才会发布。这
时候指挥权和管理权就交给了地方主管部门。”杜廉说。
按照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官方微博的记录数据,在7月19日中午04时15分,河南包含安阳
、新乡、郑州西部部分地区已开始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到21时50分和21时59分,郑州部
分地区的预警升级,分别发布两次暴雨红色预警;7月20日早上06时02分和09时00分,郑
州地区再次连续发布两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但上述几次红色级别预警,并未按照预警
防御指南,触发这些地区的停课、停业要求。
“作为一个气象从业人员,这次我发现,自己跟公众之间对于气候量级的感知非常不同
步。一个是对于气候量级的误解比较大,暴雨确实比较严重了。”杜廉说。
图片
一位郑州市民7月20日收到的暴雨红色预警短信
而从宏观上,与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因果关系的讨论也持续多时。在 2018年,当北大西
洋飓风“佛罗伦萨”来临时,《自然》杂志就曾经总结过气候变化与强降雨和极端天气
的关联性。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的湿度增高,这成为了极端天气中降雨量增多的
基础;而极端的降雨往往由大气的强对流促成,气候变暖导致上升热气流更强、对流更
强,极端天气的概率因此上升。
除去河南以外,在欧洲西部的一些地区在本月14日和15日两天时间内也收获了相当于过
去两个月的降雨量。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正导致全球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强度以及
数量增加。
--
FROM 113.11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