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豆瓣
北京历史上曾经是水城
2011-12-29 15:07
双飞白鸟似江南 百里燕京水云乡
世界十大水城,不论是威尼斯还是斯德哥尔摩,不论是圣彼得堡还是汉堡,不论是苏州还是大阪……一直以来都是那样迷人,吸引着无数游客朝圣般地蜂拥而去,历久不衰。
近些年来,中国江南水乡在人们的富足里,在美的追求中,从人们遥远的记忆中格外动人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旅游观光的热潮,平日里就打破了水乡那梦幻般的宁静,待到节日期间游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想当年,北京也是泉潭海塘遍地、河湖溪流纵横;荷花映日,垂柳摇曳,白云轻拂;樯帆蔽日,桨橹欸乃,渔歌互答;城里湖光潋滟,城外碧波如练;桥梁如虹,建筑如翼,倒影如画,景色如绘:一派水都风光,不仅丝毫不比东方威尼斯苏州、原真水城威尼斯、世界北方水城斯德哥尔摩和圣彼得堡差,由于皇城风韵的熏冶,那种东方建筑气派加上水都风韵再加上皇皇王者气度,使这些水都、水城都无法比拟。
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揽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靠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处于高山、高原与平原交接之地,尽得“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的地利。
这一揽一靠的环绕,使得北京伫立于背山面海的平原“北京湾”上。北部的燕山山脉和西部的太行山脉是北京五大水系的发源地,潮白河、温榆河(亦称北运河)、永定河、拒马河和泃河等曲折蜿蜒,从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分别注入渤海,北京的地理形势便有了“前挹九河,后拱万山”的“形胜甲天下”之誉。
这“前挹九河,后拱万山”的“形胜甲天下”,便有了500多年前明代著名画家兼诗人文徵明在北京生活时的一段真实感受:“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思归忽动扁舟兴,顾影深怀短绶惭。不尽平生淹恋意,绿荫深处更停骖。”世界上的大城市,诸如伦敦、巴黎、圣彼得堡等,莫不从充沛清洁的河流脐带中获取绵绵不尽的生命力,北京也数百年间宛如水城。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拒马河和泃河构成了北京古城内外河渠环绕纵横的基础。元代开凿通惠河,明初又挖北、中、南三海,引河水入城。北京成为有河流纵横穿过的城市,宫殿、城垣、民居、闹市、楼宇,与河流上的舟船并行,使这个城市始终保持着盎然的自然、人文生机。
北京是古老的永定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在现今的北京“六海”中仍然摇曳着昔日永定河的身影———永定河冲击滚动留下的湖泊湿地:积水潭、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包括被填埋了的南北两个太平湖;从乾隆《京城全图》上看,仅京城南部的太平湖200多年前的面积比今天陶然亭的面积至少不小。如今这里只有地名还留有痕迹,如太平湖东里。今天积水潭北边地铁车辆段所在地,也叫太平湖,“文革”时期,著名作家老舍不堪凌辱,在太平湖投湖自尽。
海淀这名字是写实,古时,海淀这里是大片大片水草丰美的浅湖水淀。海淀,明显带有水乡风光的特点。有人说淀前带海字,比拟其阔大无边如洋似海。
元明之际,游人渐多,文人更是到此踏青赏秋,吟咏唱和,流连忘返,像“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就反映了当时的景象。海淀秀美的风光一经文人渲染,便不胫而走,引得达官贵人竞相而至,从金元开始,修建私家园林之风日盛。到了清朝,皇帝老儿一看,此地和江南佳丽地无甚两样,便大兴土木,历时百年,终于修成了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群体。这时的海淀,园林内湖光粼粼,树影婆娑,玉桥流水,金乌夕照;园外水荡波纹旖旎,连绵不绝,水中风荷摇曳,岸边杨柳牵着松柏,月光下稻花飘香,牧歌阵阵。园林里不时飘出阵阵丝竹管弦之音……真的是一派江南风光,更是皇家气派直冲云天。要不乾隆对巴沟情有独钟:“万泉十里水云乡,蓝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嘒嘒,轻舟满领稻风香。”巴沟其实应为八条河流名称的总汇。不然,乾隆帝怎会冠以水云乡的名字?
其实这许多水城水都风光从《北京历史地图集》中,会很容易寻觅到当年的原踪旧迹。
两岸楼台春似画 水道纵横串明珠
北京从古时候起就是河湖环绕,城里边河道纵横,桥梁飞架;环绕北京城的河流有三大水系环护绕流:永定河、高梁河、莲花池。而北京城内主要是人工河道与天然湖泊的亲密接触,构成了湖河相连的格局。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不必细说。位于今日广安门外的莲花池水系包括莲花池与莲花河,是金代和辽代都城所在。元代初年,气势磅礴气吞万里的忽必烈曾试图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造规模更宏大的大都城,但由于莲花池水系不能满足需要,这才把大都的城址由莲花池水系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高梁河水系。
高梁河发源于今日紫竹院湖面下的平地泉,经过今天的白石桥、高梁桥,从德胜门水关入城,循着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向东南流,经过正阳门、鲜鱼口、红桥,经龙潭湖西部,在贾家花园出城,注入永定河故道。自元代以来是贯穿于北京城心脏地带的重要河流,它也为城区内大大小小的湖泊注入了生命之水。
在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元朝开挖了一些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一起在北京构成了纵横往复的网络,形成了蔚为壮丽的水城“镜像”。
长度为1794公里的大运河落脚在北京的什么地方呢?有人说在通县张家湾、有人说在积水潭,还有人说在东便门外大通桥……其实,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们都曾是大运河的北部终点码头。就这样,它构成了北京水城风光重要的景点。
金代以前,大运河只修到通县张家湾。元朝为使水路运输直达大都,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兴工,导昌平白浮泉水,入瓮山泊,经高梁河,至元大都和义门北入城,汇入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张家湾,注入白河,总长164里。第二年秋天完工后,大都城里樯帆遮日、舳舻蔽水,漕船如织,丝毫不亚于江南。观看此景忽必烈大喜,欣然提笔赐名为“通惠河”。黄仲文在《大都赋》说:“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榭,选九州之秾芬”恰是当时大都城繁荣水都的写照。此间,郭守敬设计的闸河,沿河建造了24座水闸调节水位,从而使货船可以由低向高行驶,直达积水潭码头。
金水河引用玉泉山水,从今西直门南西水关入城,沿今赵登禹路流入太平桥大街。后转向东南方,经西斜街过甘石桥后转向东北方,经东斜街沿西皇城根北上,然后东转顺北皇城根经厂桥流至北海入故宫。金水河还有一个支流,是从灵境胡同向东直接入太液池,即中南海中海水域。
明代这条河道成了西城的排水沟,称为河槽。河槽从西直门北的西水关引高梁河水入城,经旧引水渠沿赵登禹路南下,经太平桥大街到闹市口北面的沟头东折,流至下岗南折,再经佟麟阁路南下流入南护城河。清朝时管这条河槽叫大明濠(“明”是露天之意,不是“明朝”之意),又称西沟沿。大明濠的前身,就是元大都时代的金水河。为什么?古时按“五行”说法,西方属“金”,此河由西方引来,所以叫“金水河”。
玉河也被称为御河,也是元代通惠河在城里的一段,明代以后改称玉河。在元代是漕运内河,南方来的粮船和各种货船能直抵皇城。但是明代以后,漕运逐渐衰落,玉河就作为一条内河长流在京城,1956年玉河全部改成了暗渠。有人考证,从元代建设澄清闸和海子桥,又建布粮桥起,元明清三代先后在御河上建起十多座桥梁。从元至元二十年(1284年)到1956年完全消失,御河寿命为672岁。据悉,近日北京规划修复玉河河道,在玉河上面将新建3座小桥。
玉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明代诗人游潜有歌咏玉河的诗:“玉河清浅晓粼粼,绿漾平沙柳色新。两岸楼台春似画,紫骝风滚落花尘。”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京为官时还在玉河东岸居住过,并以这里为题材画了《燕山客居图》。由此看来,明代的玉河两岸,确是北京城内风景十分美丽的地方。
明初营建北京时,开凿南海的同时挖了减水河,以确保中南海泄水通畅。减水河从中南海流出,经今北新华街流入南护城河。
明北京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即紫禁城,周长6里,外围护城河,也就是筒子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这是典型的宫城水景。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围18里,有六门。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城周长45里,开有九门。正统四年(1439)修成内城九门城楼,各门外建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浚壕堑,砌砖石,建九门石桥,环城有护城河。如果城楼不被生生拆毁,这些城楼、这些汉白玉石桥都将近600岁矣!
外城环内城南面,拥抱东西角楼。外城长28里,共有七门,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修筑了外城的门楼和瓮城,绕外城挖了护城河。于是,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图形,北京的外护城河也呈“凸”字形。北京内城外城有多少城楼就建有多少座精美俊逸的汉白玉等石料建造的拱桥,衬着高大巍峨如翼如飞的城楼,不论是晨曦初露,艳阳高照,还是夕阳辉映,这桥与城楼的完美结合,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一幅令人不能忘怀的图画。如果说苏州盘门水景表现的是一幅优美的画图,那么北京城楼与桥的画面绝不输给盘门,那是另一种格外沧桑,富于思古之幽情的美。梁思成先生当年在给中央提交的保护报告中第一条就是,北京城全城完整保护下来——他是那时不多的几位先知先觉的历史文化保护者,如果听从了梁思成先生的指导,今天的北京城楼保存下来,护城河两岸夹株杨柳夹株桃,另一侧,灰墙绿瓦飞甍高耸入云天;城墙之上是环城45里的大花园。那该多美啊!
地名久留水城迹 御河银闸万宁桥
桥名水巷留下了水都踪迹: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城的河湖风光建设上各留有自己的笔迹,元代的水面风光巨大,明代完善了城池河道建设,清朝在园林水域风景的建筑方面达到了高潮。在街巷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桥名水巷。在道路与水路相交的地方,建起了许多石板桥或拱桥,如虎坊桥、甘石桥、甘水桥、天桥等,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有人统计到1951年,城内大街和胡同的名称中带桥字的共计有50多个。另外还有几处是由百姓以桥名叫起来的地名,如横桥、马市桥、后门桥、望恩桥、御河桥等。这是零散的统计。仅大明濠上就建有30余座桥梁。
到如今在二环路以内仍有60多条胡同和大街的名称中带有桥字。在近年北京市道路、桥梁和地下管线工程施工中曾发现过28座石桥(实际不止)。
条条斜街留水痕:从元朝直到明清,北京城的街道大多呈东西南北走向,在横平竖直之间也枝杈般地点缀着一些斜街。这是古代北京河道的旧迹,随着水流形成弯弯曲曲的走势,沿河、湖出现的街道自然就成了斜街。例如西单附近的东斜街与西斜街,中间有甘石桥相连。宣武门外有上斜街、下斜街,这里上斜街的河流,被称为银湾。北京最古老的斜街是鼓楼前面的烟袋斜街,它的形状酷似烟袋锅儿。前门外是北京斜街集中之地,当年这里河道密集,就连著名的大栅栏原来也是一条斜街。另外这里还有两条斜街比较有名,一条叫杨梅竹斜衔,另一条是棕树斜街,解放前它们和周围的另外六条胡同一起,是京城著名的八大胡同。
当年在地安门东大街的路北东不压桥胡同口有一座东不压桥。这本是什刹海水从后门桥下进入皇城的通道,是御河的上端,胡同因桥而得名。
御河南下,直抵东长安街。这一段以前称作东安门河沿,后来又以东安门为界分为南、北河沿。顺北河沿南下,有地名沙滩。在今天公安医院以南有银闸胡同。闸的位置在胡同东口外御河中。清代《宸垣识略》中说:“骑河桥北有石础堵水中,开二尺许,当即银闸也”。北京古代桥闸也是一景。银闸较典型,据《北平游览指南》记载,银闸在东安门内沙滩南,桥闸上首镌“大元元统癸酉秋奉旨筑银闸一座”。银闸以南有骑河楼街,骑河楼指的就是楼阁式的桥梁。这座桥建于明代,在骑河楼街东端横跨御河,街因此得名。在《乾隆京城全图》中记有这座桥的大致式样和这条街的名称。
东长安街以南的正义路原名御河桥。明初,御河南出皇城,沿着新辟的河道笔直向南,穿过正阳门东水关,进入南护城河。在这段新开的河道上,依次横架了三座石拱桥,东长安街上的北御河桥、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内的中御河桥和紧靠城根的南御河桥。岸边高柳垂荫,葱郁可观。“御河新柳暗如烟,万缕长条碧可怜”,作为当年的京师一景,“御河新柳”常为诗人题咏。
今日北京火车站一带曾叫“泡子河”。明《燕都游览志》说它“前有长溪,后有广淀”。因是明代的盔甲厂,兼制铳炮火药,所以称它为炮子河。泡子河原是活水,它的下游沿着水关通向崇文门外的东护城河。明清两代,“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鲜,林木明秀”,景色幽美,风光宜人,所以滨河建有很多私家园林。
北京还有以潭、池、塘、淀、洼命名的街巷,以水生植物如莲子命名的胡同。
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桥的地方必有水。在桥梁中,为利通航,也为体现环曲之美,北京拱桥之多之美首屈一指。无论是在城内,还是在郊区;无论是在河渠湖池,还是阡陌园囿,比比皆是。它们各具特色,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为其他桥式所不及,据不完全统计,仅城内拱桥就有百余座。最为秀丽壮观的当属内九外七城门前的汉白玉拱桥。或有赵州桥的奇巧,或有卢沟晓月的秀丽,或有姑苏枫桥的娴静馨谧,桥南桥北,绿柳垂扬;杂花生树,群鸟乱飞;淙淙流水,落日晖金;柳丝飘拂,映日蓝天;拱弯如月,飞虹不羁…… 体验新版博客
转自:
http://blog.sohu.com/people/f2305472!f/123272706.html--
FROM 117.17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