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一次浏览英文网站的时候,发现网页里插入了一段西班牙文。
笔者下意识地扫了一眼,竟然觉得读懂了一些。因为如果单纯地从字面来看,西班牙语和英语部分单词发音极其相似,并且发音相似的单词意思上也有联系。
例如 facultad 和 faculty
examen 和 exam
familia 和 family
centro 和 center
现在的美国各州把西班牙语设为第二外语,大部分非西班牙裔的西班牙语水平也和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差不多。
西班牙语和英语的相似是因为二者在历史上彼此借词的缘故。
语言会随着地理位置和区域的封闭程度而分化。而汉字独特的魅力之一,就是运用书面语,缩小了语言的分化。
拉丁字母语言alphabet,是通过口语,以拼读的方式编写书面语,分化了语言,语言又分化了文化culture,文化分化了民族ethnic,民族分化出了国度nation。
(全世界都在使用拉丁字母)
而汉字则用一套文字,统一了不同发音区的书写规范。在统一中融合了语言,融合了文化,融合了民族。
而过去的朝代,识字率低并且各地信息流通堵滞,这就导致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形成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轮回。
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就会发现历史上我国的分裂地区往往分布在汉字体系之外,文字是集体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抛却汉字,普通话(Mandarin)之于粤语Cantonese、闽南语hokkien,
类似于 俄罗斯语之于乌克兰语,西班牙语之于葡萄牙语,英语之于苏格兰语。
现在闹分裂闹得火热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加泰罗尼亚缺乏民族认同感。
因为加泰罗尼亚语和西班牙语的极度相似让二者联系起来,成为一体(即国家,还包括其他历史因素),但二者的不同又让地区分裂随经济矛盾加剧。
(语言分化出两种集体,这两种集体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一直在闹独立)
试想一下,如果早在民国的时候,我们就废除汉字,将所有字拉丁化、拼音化,就像现在的韩国和越南一样。
识字率在一定时期确实可以得到提升,毕竟几十个字母要比几千个汉字简单得多。
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语言分化之下地方意识就会崛起。尤其是标准语还未推行的情况下(实际上推行标准语的难度可能比推广识字率的难度都大),许多地方的语言差之千里。
到时候,许多地方的文字还必须重新翻译,甚至信息流通程度还不如废除汉字以前。
(某些人制定的汉字拉丁化课本,如果真的推广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地区之间认同感也会随之下降。
而且在废除汉字之后,汉语会出现废词现象,表达意思的词汇会变得像英语一样冗长。
许多汉字读音相近,到时候为了表意清晰,中国人会从外来语借词。
而随着全球化,外来强势文化会创造的新事物,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单词。拉丁后的汉语会大量借助外来词汇充实词汇量,以代替部分读音相近但读音所指事物相异的词汇。
民国时期许多人之所以会提出要废除汉字,除了脑子一时短路、崇洋媚外之外,还看中了字母文字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识字率上升。
但最新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汉字拉丁化更不会让文盲率有多么大的降低。
世界上除汉字外,几乎都是表音文字,但世界平均识字率为86%,中国为95%。
只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强大的经济实力,统一的国度,才能立教育,办学府,大大降低文盲数量。
(秦始皇统一文字,确立了大一统国家的基调)
改变文字的写法,看似有一定作用,但实际上只是一叶障目。
一个国家要想国力昌盛,是要拥有独树一帜,极具古老魅力的文化,而非自我否认,令前人苦心积累的文化财富灰飞烟灭。
许多人以为汉字拉丁化后,会带来信息传播能力的增强,会提高识字率促进经济发展。
但实际上,汉字拉丁化很有可能是一下的情景:
整个华夏大地由方言演化出无数种语言,无数个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翻译以达到彼此间的信息交流。
各地信息交流不畅,文化断层。
识字率在一段时间飞速提高,但终于因为信息交流不畅,地域相对封锁,经济发展减缓而放慢,瓶颈在70%。
一些上层开始视学习古汉语为高雅的行为,非富贵者不能学,犹如英国贵族以学习法语为荣雅,掌握汉字的数量成为整个社会阶层贵贱有别的标准。
(全国方言分布图,如果汉字拉丁化,必然就像欧洲那些四分五裂!汉字让我们形成一个整体)
几千年前的西方和华夏一样,出现了一个拥有庞大领土和庞大人口的罗马帝国。
但由于罗马帝国的文字是字母文字,不可能做到统一,所以整个罗马帝国也必然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一个整体。
罗马帝国消亡之后,整个欧洲也就再也不可能统一了,只能是各自为政。
而中华文明则是经过了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至今仍在顽强地生存着。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版图,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再也未能统一)
汉字在维系着国家统一、文明传承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优势。
--
FROM 18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