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交食变形之时 第三 二章
交食形者,乃日月食起复之间,光为景所损而变迁其态以相示者也。
但受损之光,初少渐多,多而复少。
今欲逐时逐刻以密求之,其形无数,且可不必。
大都初亏、食甚、复圆,为太阳太阴所共有;而食既生光,则为太阴所独有。
此五限,测法需要先求时对食分,及食所向方位,与距恒星度分,乃可一一得矣。
测太阴食之时
常法测恒星高度,若未见星,先测太阴自高度,乃以升度求时(见高弧用法)。
第谷用自鸣钟,或刻漏,将浑天纪限等仪,屡测太阴余光边距恒星若干,或太阴恒星至正午,俱以刻漏识之。
若太阴正在黄道90度限,则从恒星之近者起算,为易得其本心,及地景心升度,可知恒星距太阳度,
因以取准时刻。有用界尺测太阴两角,或对地平圈平行,或对恒星居一直线上,或尺线过两角之中,
对月景两心,皆以求太阴视处,定其经纬,以推时刻。
万历31年癸卯4月,西土月食。第谷门人测之,预备刻漏,取其能细指时至分秒者,试以数日,令迟速与天吻合。
于太阴未食之前,测大角星在正午,考时,得亥初3刻8分30秒,刻漏指亥初12分30秒。
亥正10分(即亥正3刻4分),木星居正午,高24度32分(极高50度)。
亥正18分(亥正3刻14分)初亏,向位在东南,距高弧自径线下起算45度30分。
亥正23分(子初4分)向位距42度。此前太阴未食,约4刻时,与心宿大星同高弧。此已离去距西,这是因为视差故。
亥正29分半(子初10分)向位距39度30分。从土星对月景两心,得一直线过。
亥正42分(子初1刻9分)周星(天市垣者)至正午,向位33度30分,食4分10秒。先所过土星,今反距其下矣。
亥正51分(子初2刻2分)向位距28度,稍迟得食5分。
子初2分半(子初2刻07分)土星在正午,高21度47分。
子初9分(子初3刻04分)缺太阴圈之半周。
子初19分(子正01分)太阴心至正午,其余光边高19度07分。
子初24分(子正06分)向位距15度。
子初43分(子正1刻10分)余光两角正乘下,距地平相等,食6分30秒。
子正2分(子正2刻14分)两角与木星,皆居一直线,其一角略高向西。因知食甚已过。
子正23分(丑初05分)向位偏西,距高弧下18度30分。
子正47分(丑初2刻)向位距30度。
丑初3分(丑初3刻)距西32度。
丑初14分(丑初3刻11分)尚距32度,将复圆,其边有次景。因用土星测向位。然而必定土星之经纬,才无遗漏。
当测时,其本星距氐宿北星17度22分,距天江北第六星13度20分。因此知其过子午高,
得躔析木宫初度45分30秒,距北2度10分30秒。
万历44年丙辰8月,距离顺天西100度45分(西罗马京都),亲测月食,以星高度,及自鸣钟,推得时刻。
初亏,河鼓中星过西,高21度,得13时44分30秒(时为小时,从午正起算,即丑初3刻。15分作1刻,以下同此),
左肩在东,高11度,得13时44分20秒。毕宿大星高31度,得13时41分13秒。当时钟有1时09分
(从子正起算,后同此)。那么钟所指时分,每后太阳34分,先后两日俱如一,即13时43分。
食既,织女大星距子午圈西,高15度,得时15时03分12秒。右肩26度,推得15时05分,钟指2时37分,即15时11分。
生光,织女高11度,得15时31分45秒。右肩高31度,推得15时33分45秒,钟得3时35分。
复圆,测天津第四星,西高19度,得17时04分12秒。钟得4时22分,即16时56分。
又同都一人,另居一地,测有46次,所得时刻,初亏复圆与前测相同,惟有食既少得5分,生光少2分。
今以新法推算复圆全与此合,其余限,虽微有参差,然亦不远三四分矣。
--
FROM 171.2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