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很早就知晓河中的淤泥可以肥田,因为他们发现在河流决堤的次年,岸边被淤泥覆盖的农田上种植的农作物会获得格外好的收成。早在西汉时,百姓就赞美用泥沙含量大的泾水来灌田的白渠“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但此种利用河水漫灌来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在技术上不容易把控,操作稍有不当便会造成决堤,淹没周围农田,且只限用于某些沿河地区,广大非沿河的农田享受不到此种灌溉淤肥之利。
古人有意识地通过捞取河泥来肥田始自五代时吴越所设置的潦浅军。潦浅军的主要职责是疏浚河道、塘浦等水网来维持水利灌溉和船舶通航,他们在疏浚河道的过程中挖出大量的河底淤泥,逐渐被农民当作肥料施用到农田中。河泥中含有大量腐烂的有机质,肥效持久并可以改良土壤,作为一项肥料逐渐在吴中得到普及。最初河泥仅被用在对果树和桑树的施肥中,韩彦直在论述柑橘的施肥时就提及“冬月以河泥壅其根”。除了施肥,河泥还能补充因风吹雨淋而损失掉的土壤,后来便被广泛用到稻田施肥中。《农桑辑要》在论述水田施肥的肥料时就说“壅稻田,或河泥,或麻、豆饼,或灰粪”。其后河泥又被用于培壅蔬菜,《补农书》载:“秀水北区,常于八、九月罱泥壅田中菜。”随着其施用作物种类的增多,河泥在肥料中的地位也变得日趋重要,南宋陈旉在其著作的粪壤部分根本未提河泥,而在成书于元代的《农桑辑要》与《王祯农书》中都对河泥肥料有所论述,王祯甚至把泥粪提高到与火粪、苗粪、草粪等主要肥料种类相类似的地位,认为河泥若能与大粪混用,肥效比普通肥料要高很多。迨至明代,邝璠更是把河泥的重要性提升到与豆饼相同的地位,在《下壅》图的竹枝词中,他写道: “稻禾全靠粪浇根,豆饼河泥下得匀。”明代以后,河泥与绿肥、粪肥、饼肥并称为江南壅田的四种最主要肥料,罱河泥逐渐成为江南水乡最重要的农事安排之一。明代湖州经营性地主沈氏把罱泥列为第一要紧农事。在其撰写的十二个月份的农事安排列表中,除了四、六、七三个月份因忙于养蚕、收麦、插秧、耘田等事宜而无法抽身罱泥外,在其他九个月的农事安排中都有罱泥,可见其日常化。清人周京的“罱泥放鸭小船忙,颇爱长年住水乡”与嘉兴诗人钱陈群的“雨后乌犍带犊犁,双双蚱蜢罱河泥”瑏瑠诗句,生动地描述了水乡农民忙着罱泥的田园场景,亦可见其普遍化和重要性。
关于罱泥的具体技术过程,袁黄有过简短的描述: “江南田家,河港内乘船,以竹为稔,挟取青泥,锨拨上岸,凝定裁成块子,担开用之。”嘉兴籍诗人钱载的《罱泥》一诗更加完整地记述了罱泥的整个技术过程: “昨夜看天色,共说今朝晴。我船篷已卸,虽雨担罱行。两竹手分握,力与河底争。曲腰箝且拔,泥草无声并。罱如蚬壳闭,张吐船随盈。( 下略) ”根据诸种文献的记述,可将当时的罱泥技术过程复原如下: 成年男劳力划船到河、湖或塘中,罱泥一般需要1 至3 人,罱泥的小船在形制上比较小,因为小巧轻便的船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转方向。罱泥用的夹子叫罱蒲或罱头,是用竹篾编成的畚箕状的两个对合的器具,用两根丈余长的竹竿为柄,这样罱泥的人通过拉开或并拢两支竹竿便可以操纵罱头的开阖。罱泥时,罱泥人将两根分开的罱杆插入河底的河泥中,然后两只手缓缓将罱杆合拢,从水中将沉重的夹满河泥的夹子提到船上,松开夹子,河泥便掉落在船舱中。捞出的河泥以含有较多肥效的黑臭者为最佳。俟小船靠岸后,用锨或带有绳索的木桶将罱好的河泥运送到岸上,晴天时直接把河泥罱在地上晒干即可,阴天之时要罱在埂地中,遇到雨天则要罱在潭中,以防被雨水冲走。河泥等到晒干后便可以挑到地里当作单独肥料来使用,也可以把河泥同大粪或杂草等其他肥料搅拌在一起使用,这样肥效会更大。王祯就建议河泥若“担去与大粪和用,比常粪得力甚多”。姜皋也认为,如果把河泥与杂草搅和在一起发酵后,把这种混合的河泥肥料锄松并敲碎散在田里,会有更强的肥效,甚至“可抵红花草之半”。罱河泥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活,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可以说仅有成年男劳动力能够胜任。陈恒力等人1956 年在嘉兴农村所做的调查表明,罱泥占当地农民整个劳动日支出的1 /3 以上,劳动繁重而且持久。在调研昆山民间文化中,学者们发现罱泥是当地衡量农村男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作为一项技术与力气兼备的农活,会罱泥是男子可以炫耀的资本,这些男人往往在村中走路带风,说话粗声,以此来彰显其拥有罱泥技术的优越感。罱泥劳动消耗如此之大,以致沈氏谨慎地建议用罱泥获取的河泥来壅田固然好,但远不如挑稻田里的稻秆泥省力气; 同时作为一名经营性地主,沈氏严肃地建议同侪在雇佣罱泥工人时千万不可用“搭头”( 即半个劳力或辅助劳力) ,因为他们的体力不足以胜任此项工作。瑏瑠罱泥虽然是田家一项重要的农活,但它并不侵占成年劳动力用于正常田间劳动的时间,而是一项劳动力利用农隙或其他零碎时间来进行的农事活动。在季节方面,罱泥活动在比较清闲的冬、春季更为频繁,清代诗人许瑶光《种桑咏》中就有“新春事少罱河泥,轻舟载归覆河堤”的诗句; 在天气方面,一般晴天的时间都会被农民用来从事耕田、耘田、灌溉、收刈等农活,农民多利用雨天闲暇或雨后田间泥泞无法开展正常的农事活动时来罱泥,沈氏谈及下雨天的农事安排时就建议: “若有船可以罱泥,定须开潭罱泥,消磨雨工。”?瑏瑡清代也有“看到斜风细雨后,冲波几双罱泥船”?瑏瑢与“一溪小雨直如发,尖头艓子长竿揭”?瑏瑣等描写雨天或雨后农民撑船罱泥的诗句。
--
FROM 112.3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