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井匽”就是厕所的古称,又称“偃”。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姬孺“将食,涨,如厕,陷而卒。”精短的八个字传神地记述了晋景公离奇的境遇。到了秦时,厕所已出现了隔墙和独立的尿槽,专家推测隔墙是男女厕所出现区分的标志。
正因为粪便如此重要,于是收集粪便不但是国家行为,也滋生了粪便产业。在古代每个县城都是有专门的人收集和管理的,以前的城里人,好的呢叫“粪头”,坏的呢叫“粪霸”。又分两种人,一种是正经人家管理,通阴沟,定期雇人运粪贩卖。一种是泼皮无赖乞丐之流,受衙门小吏指使管理阴沟。
据《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杭州人口繁多,街巷市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来收粪,谓之“倾脚头”。
文中还说:“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
在传统时代,肥料搜集是农家极为重要的一项农事安排,尤其宋代以降,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户自家积攒的粪肥在数量上已远远不能满足农田对肥料的需求,某些地区在宋代就出现了“三十年前禾一穗若干粒,今减十分之三”这种土壤肥力递减的现象,所以农书或地方志的编纂者们都在著作中反复强调肥料获取对农业生产的极端重要性,鼓励农民要“惜粪如金”,能够随时“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惜粪如金”成为传统社会中一句甚为流行的格言,被记录在供给普通人阅读的日用通书之中,甚至清洗收粪时被粪污染的粪污衣的方法也成为一项百姓居家必备的日用知识。
--
FROM 112.3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