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工信部要求2025年平均油耗4升
与有些友商有了什么东西,就恨不得要让全宇宙都知道的风格不同的是,吉利很多零部件产业,都是躲在幕后搞的,不想让人知道。
丰沃涡轮,以前叫宁波丰沃时,是吉利于2010年成立的子公司,大概在2016年转入舒服二代李星星名下,扒开四五层股权,就能发现其最大的大股东就是李星星。
很滑稽的是,为了掩盖与吉利的关系,在2017年底丰沃百万台汽油机涡轮增压器下线仪式上,丰沃王永红竟然将丰沃成功的很大部分功劳归功于海马 1.5T给了丰沃机会。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a279f5e1bc8e0c80a000003
无独有偶。在2012年李星星名下的山东衡远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投产时(2012年投产的还不是车用电池,车用动力电芯、电池是2013年底量产的,供应知豆、康迪),也是很滑稽地掩盖其与吉利的关系,因为通过了香港公司的股权,别人当时还扒不出其幕后真正的大股东,以至于当年的媒体记者写下了这样一篇新闻:衡远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产 吉利身影隐现
http://auto.ijntv.cn/news/20120618/story_117274.html
--
FROM 120.227.22.*
【 在 CMaverick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的汽车增压涡轮都来自航空工业,车用涡轮的主要就是在并不高的技术指标情况下比降低成本的市场商业化能力——简单来说这个细分领域在国内从来都不需要啥打破外企垄断,只是需要把已有的技术降低技术指标产业化而已。
:
虽然增压涡轮技术来自于航空工业,但是汽油机涡轮增压器的可靠性、耐久性、安静性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事实上,在吉利丰沃之前,国内汽油机涡轮增压器就是由博格华纳、霍尼韦尔等外企垄断的。即使是现在,能自研自产的自主车企也很少,而丰沃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市场规模上都是老大,还能向多家友商外销。
--
FROM 120.227.21.*
【 在 CMaverick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的汽车增压涡轮都来自航空工业,车用涡轮的主要就是在并不高的技术指标情况下比降低成本的市场商业化能力——简单来说这个细分领域在国内从来都不需要啥打破外企垄断,只是需要把已有的技术降低技术指标产业化而已。
:
浙江沃德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吉利没有股权关系,但是扒开其四五层股权,躲在最后面的大股东就是舒服二代李星星。其它与吉利有关联的东西,就是其子公司智慧电装,智慧电装以前曾是吉利的从事汽车电子核心技术及相关零部件研发生产的子公司,研发范围包括ESP、EPS、各种控制器, 于2004年6月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S样品并于同年9月份实现批量生产,2007年推出新一代齿轮齿条型EPS并应用于金刚、身由舰等车型。ESP的研发方面,没有什么消息,应该是不成功的,不过不论是智慧电装,还是后来的沃德尔,在发展汽车电子方面,都是做法很吉利地追求真正掌控核心技术,没有像奇瑞、比亚迪等几家自主友商那样与飞思卡尔建立汽车电子联合试验室进行合作(飞思卡尔为客户提供汽车、工控、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复杂多样的半导体和软件集成方案,即所谓的“平台级产品”,除了MCU等芯片之外,飞思卡尔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定制,飞思卡尔于2015年与恩智普合并)。
沃德尔是国内领先的汽车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厂商之一,业务线涵盖了霍尔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存储模块、点火线圈、电机、电子油(水)泵和车载导航、摄像头等一系列汽车电子产品,涵盖了铝压铸(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减速器/电子油/水泵/新能源电池包等铝外壳)、汽车天窗、变速器换挡执行器(hca、ssa)、汽车连接器端子。并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领域做了多个产品线布局。公司目前拥有浙江台州、江西鹰潭两个生产基地,以及上海、深圳、德国弗莱堡三个研发中心。
客户涵盖包括BBA在内的国内外40多家汽车公司,先后获得了吉利汽车最佳合作奖、上汽集团优秀质量奖、长城汽车成本改善奖、蜂巢易创供货保障奖、比亚迪优秀供应商奖、长安汽车新产品贡献奖等奖项。
沃德尔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正向开发汽车动力总成霍尔传感器的企业,在霍尔传感器汽车动力总成领域中,目前沃德尔拿到了国内自主品牌新增霍尔传感器项目的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沃德尔是目前在发动机点火产品方面,在国内自主品牌的新增项目中占到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去年11月的《中国工业报》报道,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杆,目前全国只有沃德尔能够生产制造。
2020年6月,江西当地媒体报道,年产120万套变速器核心零部件工厂项目落户江西余江,这种变速器核心零部件,目前全球仅有一家世界500强零部件供应商实现量产,沃得尔通过四年的技术攻关成为全球第二家、国内唯一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企业。新闻没说具体是什么零部件,不知是不是用于DHT混动变速器的。
很滑稽的是,2020年6月,吉利与沃德尔父子合作(非合资)的以发动机变速箱铝压铸工艺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工厂项目落户江西余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万套发动机变速箱铝压铸工艺为核心的系列产品。产品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机油泵壳体、正时链罩、变速箱壳体、缸盖罩、油底壳、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减速器壳体、电池包壳体、控制器散热器等铝制产品及相关汽车核心零部件。这个项目,或许代表着吉利开始打算将沃德尔的零部件业务范围拓展到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之外。
2020年的两会上,研发狂魔舒服哥表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有些核心零部件还依赖国外提供,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依然不足,必须进一步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国际化布局两个方面工作,一定要掌握技术和创新的主动权”。任重而道远,汽车界的华为----吉利,一直在很多零部件领域默默无闻地攻坚克难,就像在发动机的标定、发动机的燃烧试验、变速箱的标定、变速箱的控制策略、底盘调效等核心关键技术方面所做的那样。很多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核心技术,除了吉利外,我看不出还有其它友商攻克掌握了,其它友商早已吸鸦片般依赖西方研发服务商,能自已真正正研一小部分就算不错了。这么多年来,吉利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收的占比在自主车企中一直是鹤立鸡群,我前面提供给你的链接中说了吉利集团、不含沃尔沃的吉利的研发投入情况并与几家友商的对比。实际上,这个吉利研发投入的数据是不包括我不知道的丰沃、沃德尔等第二个吉利的研发投入的。
--
FROM 120.227.21.*
【 在 FHWYSH 的大作中提到: 】
: 软包电芯没有承重能力,想要做成刀片电池一样的无模组pack,必须像刀片电芯一样带有金属支撑骨架。
换电路线应该是不能应用车身电池一体化的CTC技术的吧?
已经很明显了,在纯电的充电路线和换电路线的路线之争上,吉利是选择的车电分离的换电路线为主路线,今年初,在宁德时代出手换电之后不久,吉利也正式出手了,推出了-GBRC模块化换电平台并向全行业开放共享,它从根本上开放给了其他车企,给了其他车企最大的自由度(而如果其他车企共享蔚来的BaaS换电体系,电池包的标准需要按蔚来的要求,利益分配也由蔚来说了算,所以蔚来的换电模式在过去一直没什么友商愿意去共享,换电量少也导致蔚来的换电站难以走出亏损的泥潭)。首先是技术层面,吉利GBRC换电平台可以适应2700mm-3100mm轴距的车型进行换电,基本上涵盖了从A级到D级的绝大多数车型,甚至涵盖了轻卡等商用车,这意味着一旦采用吉利的GBRC换电平台进行造车,不再存在于后续要自己重新研发的平台的限制,这对于有意要涉足换电市场的友商说,吉利的GBRC换电平台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它可以让友商可以最小成本最快的效率推出换电新车,甚至可以采用吉利的换电平台、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块”造车,这样的改变,甚至有可能直接推动换电标准统一、推动换电市场的飞速发展,形成吉利为主,宁德时代等电池公司为辅的换电标准。
吉利换电站的成本比蔚来的低得多,换电效率比蔚来的高得多,而且可以依托旗下的曹操出行电动车的换电量来从B端运营车发展开拓到C端私人消费者,尽快达到换电站的盈亏平衡点。吉利计划到2025年,建成5000座换电站。
--
修改:yanzhengma89 FROM 120.227.21.*
FROM 120.227.21.*
【 在 FHWYSH 的大作中提到: 】
: 软包电芯没有承重能力,想要做成刀片电池一样的无模组pack,必须像刀片电芯一样带有金属支撑骨架。
去年8月,吉利威睿百亿级储能项目落地四川,去年12月,吉利星能投资50亿的锂电储能项目落地江西(又来一家吉利星能,吉利旗下的三电公司和吉利的品牌一样多),这种储能电池一般是不是用的车用退役电池?
如果是用车用退役电池,能回收到足够的退役电池吗?现在车电分离换电模式的纯电车还很少,电池回收的一大难题就是:电池所有权属于消费者私人所有,消费者私人往往不愿意把退役电池卖给大回收企业,而是卖给出价高的小作坊,大的电池回收企业难以回收到电池循环利用。
作为吉利新能源大布局极重要的一环,2019年12月,吉利、杉杉能源和紫金矿业合资成立的福建常青新能源(三家分别持股40%、30%和30%)的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合作模式是常青新能源回收吉利提供的废旧电池包,从中回收有价值的钴、锂等材料,加上紫金矿业提供的钴矿资源生产三元前躯体,再交给杉杉能源做成正极材料,然后再供给吉利旗下的动力电池工厂。建立一条涵盖上游钴矿-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整车-电池回收的锂电资源生态闭环产业链。现在车电分离换电模式的纯电车还很少,恐怕福建常青新能源也难回收到足够的车用退役电池,现在比亚迪回收退役电池的情况怎么样?
--
修改:yanzhengma89 FROM 120.227.21.*
FROM 120.2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