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否认你一点,这压根和国内媒体没关系。你上来就剑指国内媒体,冠以“忽悠”的定义,这让我对你的基础立场和基础知识存疑,可以的话请你说说看,
你是如何看待国外的媒体和国内的媒体?
又是如何定义国内就忽悠,话外音国外就真实?
然后回答你。
从15年开始玩电车到现在,看过太多媒体,商家,个人,车企在电耗上的小手段。
算这个数据实际上是在看总对总数据,这种衡量方法可以更贴近一辆车在当前季节,所有耗电项目落实到日常用车之后的综合实际成绩。
夏天有整个满电循环带空调制冷的总数据。
冬天有每天冷车启动带制热用车的总数据。
比如现在很多车企都有提前热车或者哨兵功能,车上的剩余电量实打实的用掉了,却不计入当前小计里程电耗里。
而总对总的这种衡量方式,因为拉长了数据统计时间(整个循环),扩大数据统计范围,同时有限但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
把最终的真实数据体现出来,比起秀单次行程,或者脱离实际夸赞单独某几项技术,更能还原贴近真实的用车体验,这个算法对媒体对投资人对利益关联者都不友好,因为这失去了吸引人眼球,制造购买欲望的爆点。
但这对真实消费者有意义。
【 在 GeneralMilk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其实挺好奇的,为啥这么在意几折?这个数据单独看有啥意义?被国内媒体带节奏了吧。唯一有意义的数据是:1\. 电池大小,2. 各种工况下的效率(wh/km)
: 打折厉害的车也许是理想工况下效率贼高,也许是非理想工况下效率更低,根本没有确定的结论。所以为啥不比点实实在在的数据?
: --
:
--
FROM 120.2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