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天全面改变看法,之前对新势力的存活还是误判了,主要原因还是燃油车思维,燃油车时代市场只能容纳十来个汽车品牌,核心原因还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卡住了大部分企业。
电车时代三电已经完全没有门槛,电池的集中度高一点但根本不是因为技术门槛高,电池没有多少技术门槛,行业转型也特别快,电池是个苦逼活规模与成本因素是关键,车企插手电池也是为了自保,电池厂商为了长远考虑也不会一棵树上吊死,所以电池拿捏不了车企,至于电驱电控早就烂大街了。
等于说三电已经彻底零门槛了,你花钱就能搞定。
三电是核心技术纯粹就是忽悠,有一家公司长期欺骗他的客户,号称他自主掌握电车的三电核心技术,实际情况是外购小公司的东西都比他的好,特斯拉的领先也只是通过软件领先,另外特斯拉一直在抢先布局最先进的行业技术,即便如此也没领先多少,所谓领先不过是因为其他厂家太黑了,以次充好。
所谓的靠三电领先除了特斯拉能吹一下,其他人这么说就是赤裸裸的欺诈。
电车时代的核心技术是软件与芯片,这与整车厂关系不大,芯片厂与软件商也没有自己造车的动力,所以都能买到。
电车最终走向了电脑手机的老路。整车厂能买来所有东西,组装然后卖掉。
车企搞不定软件与芯片就没有所谓的核心技术,有的只是综合竞争力。软件还有个别车企能自己搞定,比如特斯拉,芯片绝无可能。
至于自主软件与外购第三方软件能不能拉开差距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芯片软件厂商独立不受车企控制几乎是必然。
这是油车时代与电车时代最大的区别,油车时代大型车企垄断了发动机变速箱,但是到了电车时代所有人都得受制于芯片软件,至少也是平等关系。
这种巨大的市场格局改变带来的是,造车门槛被大大降低,巨头不能垄断市场了。
所以电车时代能存活的品牌将是燃油车时代的几倍。
以中国市场为例,个人估算至少能存活二三十个汽车品牌。
这个依据不是说电车门槛降低了大家都涌进来造车所以多了,而是第三方零件厂商可以搞定一切,车企能精准定位市场,市场的供求关系会更加完美,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就好比,原来十万块你只能买紧凑家用轿车,现在有十种车型可以选,因为车企的车型开发门槛非常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蔚小理不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而是能活的好好的,很多不如这三家的新势力只要能精准定位都能活下来。
时代变了,现在就看谁能最快速的满足市场需求,直到市场饱和,像特斯拉这种只开发极少数车型是不可能成为巨头的,要大量成倍的开发各类车型才可能成为电车巨头。
--
FROM 61.18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