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来进入汽车市场,正处于技术成熟产品换代的关键节点。轻骑杀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具体来说,原创外形设计风险高且代价不菲,小米设计集各家之长,不需要大牌设计师,就可以用更低成本来设计出更讨喜的外观;底盘设计,吉利砸锅卖铁投入资源才搞出一个全新的架构平台,小米具备一流水准的底盘技术,花费成本对比吉利应该有数量级的节约;智能驾驶,先驱的特斯拉、华为,还有小鹏,走了很多冤枉路,花了不少时间探路,而小米在技术路线趟得差不多,只差临门一脚的情况下强势介入,时机选择非常精准,按公开的版本计划,与领跑者差距也就半年,这是什么样的研发效率和速度;智能座舱也是类似,车机交互日趋成熟,以小米在手机系统上的积累,一入局就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而且小米自带数码圈流量,营销水平,人气热度对车圈就是降维打击。
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推出全方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造就了一诞生就破界出圈小米汽车。不得不佩服雷总眼光和时机的把握。对资源利用能力,对系统的整合能力,对流量的把控能力,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等等都是顶级的。
不过小米进军车圈只是有了一个梦幻开局,一旦身入局中,直面惨烈的环境,后续的硬碰硬的竞争还是避不开的。当没有捷径可走的时候,小米还能继续突飞猛进吗?
看看小米那些笨笨的同行,死磕新能源的特斯拉,死磕自研的华为,死磕换电的蔚来,死磕智驾的小鹏,也许他们没有找到成本最低的路径,选的路也不一定走的通,但可以看到不断试错的勇气,死磕换来的是整体产业的宝贵经验,相比来说,聪明的小米看起来更像一个另类。
真心希望接下来小米也能笨笨地在一些领域做一些死磕到底的工作。接下来作出的选择,也许会决定小米会是一个成功企业,还是一个伟大企业。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4.24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