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五年前,买国产车的人是不被理解甚至是被笑话的,现如今买合资车才是笑话,你知道改变这种思想多不容易吗?换个正在进行的例子你就理解了,比如咖啡。说到咖啡,大家想的国外品牌应该是星巴克;而国内品牌,代表的可能是瑞幸。说到星巴克,大家想到的价格大概是30块左右,而瑞幸大家普遍接受的价格是10来块,星巴克就是最高端的代名词,瑞幸是不能卖到和他一样价格的。
假如说,过两年瑞幸卖得比星巴克还贵,但还能卖得比星巴克好,甚至品牌出口海外了,海外星巴克还没什么还手之力节节败退,大家是不是以为这世道疯了,而汽车就是已经跨到这个临界点了
继续说咖啡,你知道星巴克在国内的局面多顺风吗?星巴克主要开在商超,商超一个店面的租金,大概十来万、几十万一年,任何一家店都要做到极大的营业额,扣除了物料成本、人工成本、装修成本,再扣除铺面租金,才有的利润可言。但星巴克不一样,星巴克可以作为一家商超的标杆,人家甚至是被请过来开的,因为一家商超,若没有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阿迪耐克等洋品牌,在国人看来是没啥门店不够档次的。星巴克这种品牌入驻会带来人流量,所以那些商超能给出三年免租金,还能赠送几十万装修费的优惠。而国产牌子不行,他不可能卖得贵,租金也不会免,生存压力不是一个水平。别人家在生存压力如此小的情况下,还能卖得比你贵得多,同样价位为啥不选星巴克而要选你瑞幸,别以为国产就有光环,很多时候恰恰是相反的。
这就是同一行业内,中国品牌和国外品牌生存状况的缩影,在中国国内都是逆风局,更何谈出海
不过已经有相当多的行业完成逆转了,比较可惜的是手机,比如华为,当初就是野心太大了,自研芯片、系统、抢占三星和苹果的高端手机的份额,结果直接被美国按住了,限制你购买芯片,美国的生态软件也不给你用。限制购买芯片已经是比较狠的一招了,限制软件就是最绝的一招,因为几乎所有国家的网络生态已经被谷歌渗透了,没了谷歌手机几乎相当于一块板砖,即使华为能在芯片上突破,他在国外也没有竞争力了。
这就是国外的阳谋,优势产业进入落后国家,获取超额的利润,一但落后地区有科技突破了,就进行制裁,或者直接降价,让他们辛苦研发的产品根本没有足够的利润维持经营,拉爆了该公司后又涨价继续坐稳首位。为什么我们很多产业做不到欧美的利润,因为一旦我们在这个行业站住根脚,那些先发者就降价竞争,而同价位下国产又天然的不被信任,只能更低,最终拉锯下,一个原本很多油水的行业,就挤得没什么利润了,只是因为我们也想插一脚,我们有人需要这口饭吃。
国内汽车就是在这种状况下突破的,放几年前,国产车不比合资车便宜几万,干嘛选你,这导致国内汽车只能“虎踞”10万左右的市场,销量在总体市场占比仅有35%,若按销售额算只会更寒碜。尽管如此,一旦有什么质量问题,那绝对会被口诛笔伐;与此同时,合资汽车的日子多好,利润多高,他们做了什么?二十年如一日的塑料内饰、铁轮毂、三缸、无360倒车影像雷达、织布座椅、卤素大灯、黑隔音棉、马路吸能盒。一些人说内卷会导致偷工减料,但好笑的是最早做偷工减料的恰恰是赚最多的合资车。
内卷还有一个攻击点,那就是导致行业薪资下滑。但有几个人知道,放十年前,能进汽车行业的不仅要技术够硬,还得家庭背景够硬。一些人说国内丰田、大众待遇多好,我们先假设这是真的。那么请问有几个人能进他们车厂,比亚迪这几年吸收了50万员工,他们干嘛不去待遇更好的这些合资车企?那还不是他们不让进?合资车空有那么高的利润,只福泽少数员工;国产车价格更香,而且提供了大量岗位,你支持谁?比亚迪当前70万员工,看看合资车企加起来提供了多少?
而且我们长期被欧美日驯化了,车,真的需要那么贵吗?我们也想让多数国人一年工资买得起车,但车过去长期为欧美日的支柱产业,他们用他们发达的消费水平平移到中国上来,中国出现了15万的卡罗拉,以欧美消费力一年足以买得起,国内往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没人考虑过这个溢价是否正常,现在10万的卡罗拉都能买到,那我们当初为啥花了15万。
汽车行业,也要像家电那样,去除光环、去除油水了,这本来就只是价值比较高的产品而已,是多数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不是有中产钱人专属的。但汽车也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命根,他们是真要靠汽车行业维持在世界上相对发达、领先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允许汽车卖得连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买得起,所以他们会想办法制裁,但他们没有任何能力,那就只能筑墙了。
--
FROM 114.24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