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拿新能源标订车,2015年才开上第一辆电车。
当时特别希望国家推广换电,统一小电池组规格就行了。
比如小车五组电池,大车八组电池,都能兼容了。
那时候电池密度低,电量少;充电桩特别少,速度慢。
当年比较著名的占桩王当属江淮IEV4,两个小时充满算快的。
拥有60度电池的比亚迪E6,充满要三个小时以上。
一般的车,一个半小时充满,也只能跑一百多公里而已。
电量少,充电慢,充电站少,换电在当年特别有意义。
可是国家一直没有推广,也不知道谁说的:影响车企多元化设计!
也就两三年吧,到了2017年,续航300公里充电一小时就已经成为了主流。
个人已经习惯了APP找桩规划路线;
充电桩也密集到大城市五公里,郊区十公里,小县城三十公里就有充电站的密度;
充电速度也从20KW/H发展到了三四十。
一辆续航250公里的车,北京通勤族已经再也不用低头看剩余电量了。
周末京郊游,任何著名景点沿途在马路边都会有大量空闲充电桩。
100公里内的景点占90%,根本无须补电。
百里山水画廊、十渡、古北水镇,往返只需要在路边充一次就足够了。
换电的意义越来越稀薄。
2020年,普遍400公里的续航,为什么还那么多人抱怨续航太少?
最关键是私桩普及度太低。
私桩带来的便捷度,是换电无法取代的!
--
修改:factisdark FROM 111.199.54.*
FROM 111.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