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最近报道的网约车“坟场”场景,引发关注。记者实地看到的情景是:余
杭区,良运路与莫干山路交叉口附近,一处狭窄的小巷子穿进去,一路上就能看到两边
停着满满当当的、落满灰尘的旧车,大部分车身上贴着“某某快车”、“乐到新能源”
等字样。
图片
这些车绝大部分都是新车,但是明显已经停放了很久,没有保养。
报道还称,这样的网约车大型“停车场”在杭州有好几处,下沙、勾庄、小和山,还有
一些城市的犄角旮旯。
很多朋友看了都挺惊讶,这好端端的车怎么就直接被活埋了呢?其实,这真不是新闻。
近年来,多地都有自媒体、社交媒体的爆料网约车坟场的信息,南京、武汉、嘉兴等等
都有,少则数百,多则一两千。
大量“闲置”网约车就这么日晒雨淋地扔那儿了。这到底是何缘故?
一种声音说是网约车平台“囤货居奇”,这明显是有问题的。这篇报道中也援引了一位
租赁公司的业内人士,给出了这个答案,还说是“市场行为”。这个说法挺可笑的。车
再皮实,也是会折旧的。囤着不会升值,只会贬值。而且,这么多车闲置,资金压力得
多大?从网约车的经营逻辑角度讲,是说不圆的。单是网约车平台或租赁公司,没有“
囤车”的动机,也没有“囤车”的能力。一定还有别的力量参与其间。
《钱江晚报》的报道中援引了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的观点。吴教授认为,新能源车
推广应用是有考核指标的,且对车企有补贴。所以,有可能存在有些车企为了完成指标
并拿到补贴,想方设法大量售出新车,而且许多品牌专门针对网约车群体,开发了低配
款。多重力量推动新能源车的“野蛮生长”,销量数据斐然。
吴教授的话有道理,但是没有讲透。这些“网约车坟场”,是中国电动车行业高度畸形
发展的结果,根源就是出在了高补贴政策。
01
高补贴补出了畸形的发展模式
2016年之前,中国政府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有多丰厚?6-8米纯电动中巴车补贴标准为30万
元/辆,此外还有地方配套补贴。比如苏州政府是1比1配套,一辆电动车最高能补到60万
元。一辆新能源车补贴两辆汉兰达,太诱人了。至于造成的真实成本是多少,那就是“
行业秘密”了——有说几万的,也有说是十几万的。
一窝蜂的“造车”热潮就是这么轰轰烈烈地起来了。很快就出现一个问题,造完拿到补
贴后,车就扔仓库里了,也起不了“鼓励新能源车”的作用啊?于是把补贴标准后置,
得卖出去才有补贴。
既然卖得多就补得多,那就可劲卖吧。于是,新能源车有了一门独到的生意——左手卖
右手。
图片
A公司制造新能源车,卖给关联方的B公司,价格当然A公司自己说了算,愉快地赚到补贴
。这提供了一个不解之谜的答案:为什么一些名不见经传、路上很难看见的新能源车敢
于标高价,答案是:人家压根没打算卖给外人。
这个左手倒右手的生意真做大了,就得把“故事”说圆。B公司买车也得有个正经的用途
才行啊?
结果是,几乎有头有脸的新能源车企都会发布自己的出行品牌,成立自己的网约车公司
。譬如:包括力帆盼达用车、吉利曹操出行、北汽华夏出行、宝马即时出行、一汽旗妙
出行、上汽亨道出行、广汽如祺出行和威马即客行等等。
高额补贴就这么催生了网约车、汽车租赁大爆发。
这轮大爆发引发了网约车行业的激烈竞争,和传统出租车企业的竞争、网约车内部的竞
争,如火如荼。触动了中国大众和管理部门最大G点——竞争厌恶症,看到竞争加剧就是
“乱相”。“乱相”的帽子一戴,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收紧、监管、整顿。
最终结果就都是加速行业集中、限制行业发展。政策变脸,轰轰烈烈的大爆发变成了一
地鸡毛的大撤退。很多杂牌车企打造的杂牌平台还没几辆车上路,就完了。
那些“卖给”平台的车怎么办?如果是市场竞争后的优胜劣汰,失败者的资产会有效地
再利用。但是,政策干预导致全面退潮的情况下,要么自顾不暇,要么自带供货商,谁
接盘你的车?
车就这么被活埋了。确切地说,这些车本来就是拿补贴的工具。能不能真的上路,本来
就是无所谓的。没人要,那就顺理成章地进了“坟场”。
02
补贴政策才是电动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网约车的日子不好过,“造车”日子也难了。因为政府高额补贴政策收紧。收紧的原因
最初是“骗补”太严重了——最极端的要数“水变油”的庞青年了,情节离奇,却也没
了下文。
打“骗补”的第一枪是在2016年,当时有媒体拿到并公布了一份财政部清查补贴的情况
清单。财政部等四部委对93家主要新能源车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其中就有72家骗钱,
骗补车辆总计达到76,374辆,涉及金额共92.707亿元,平均一辆车骗12万。而2015年新
能源汽车销量33万辆,此次涉案车辆总数超过前一年总销量的四分之一。查出那么多问
题,补贴政策开始收紧。
先是技术指标越做越细,导致小品牌、杂牌成片倒下,2017年到2018年间,纯靠挣补贴
的小玩家出局。剩下的都是踩到“风口”、有金融加持的大玩家,他们不怕补贴的技术
指标变严,但是也怕补贴大减。
因为,多造车多拿补贴是他们在资本市场的卖点,补贴减少意味着投资吸引力减弱。这
些“风口车企”是很烧钱的,一下子少了两大财源,日子就难了。
图片
2018年,补贴大减60%,大玩家也不好了。2019年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50.97%,
业内一片哀鸿。严重到车展都为之延期了。
原定于2019年10月开展的上海新能源汽车展直接延后至2020年8月,原因是:原本预计有
60多家参展企业,但是发现有30家已经倒闭了,还有十几家因为参展费用有点贵也就不
来了。倒闭的也就罢了,连参展费用也嫌贵,这是穷到什么程度了?
谷底出现在2020年,疫情造成美股震荡,蔚来等在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都受到重创
。国内对新能源车产业政策也有激烈的质疑声,市场普遍认为2021年补贴还要大幅下滑
。
但也是疫情“拯救”了这些“新势力”。疫情趋缓后,为了刺激消费、稳定经济,新能
源车补贴政策退坡从传闻的下降50%,变成了“罚酒三杯”的20%,再加上合肥为代表的
地方政府力挺,造车新势力在金融市场的表现算是稳住了——什么故事都是假的,政府
补贴政策的真金白银才是真的。
由此可见,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其实只有一个“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政府补贴。新能源
车行业大起大落,资金大进大出,都是围绕补贴。补贴高就多造多“卖”,补贴降则一
拍两散。
补贴政策大幅变化,导致快速死亡的小品牌留下了一堆上不了路的电动车,而倒下的巨
人留下了更多的。被“活埋”在坟场中的电动车,见证了一个巨大的“局”——始乱终
弃。
乱就乱在,从一开始这个行业就没有真正的技术基础,一路狂奔全是冲着政府补贴去的
。
03
电动车重现江湖本来就是个坑
电动车根本不是什么新科技、高科技,比内燃机汽车起步更早,只是在后来的技术竞争
中落败才被遗忘的。1910到1920年,电动车的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内燃机车。但是,1920
年后逐步发展成熟的内燃机汽车淘汰了电动车,赢就赢在了电池不行。
1990年电动汽车复兴,可不是电池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原来有的缺陷并没有根本
性的改变。
首先,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是很低。全球知名能源专家、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
科曾经指出“100多年前就发明的铅酸电池的能量密度是90千瓦时/立方米,人类花了将
近上千亿美金和100多年的探索,电池能量密度到如今只从90千瓦时/立方米提高到260千
瓦时/立方米。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8600千瓦时/立方米,柴油是9600千瓦时/立方米”。
100年才提高3倍不到,这是龟速。而且,近年来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是越来越慢了
。
和石化燃料的能量密度差距如此巨大,无论使用多么高级的动力回收系统、省电技术,
都是弥补的。
其实,1912年爱迪生造的电动车续航能力达到了273公里,今天很多电动车也没好到哪儿
去。当年爱迪生的车没跑过本茨,现在也不能。
其次,目前再先进的动力电池还是化学电池,发热高、环境温度影响明显、快速充电导
致使用寿命下降,等等。哪一个有根本改变的?
1990年后电动车复兴,不是技术发展的水到渠成,而是环保主义反石化燃料的意识形态
强行推动的。
铁了心要替代石化能源,那就必须给汽车这个烧油大户寻找替代。其实,当年电池驱动
并不是首选的替代方案,但是其他方案更不靠谱。插着各种形状太阳能板的“汽车”都
能三天两头上新闻,被汽车专家怼成了笑话——太阳能那点能量密度可以用于驱动电动
婴儿车,汽车就算了。
山穷水尽之后,环保人士想起了电池驱动的电动车,至少这玩意儿曾经大规模投入使用
,看上去靠谱。于是,强行嘴炮了“电池技术革命”。全程先树靶子后开枪,压根没有
技术上的充分论证和准备。
他们挖了一个巨坑,我们跳进去了。
04
“弯道超车”超进了死胡同
2000年以后,一批人也开始煽乎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要靠电动车。这是利用了中
国成为“世界大工厂”后的急躁心理。汽车工业的盘子那么大,中国产能又那么足,就
憋着练出独门武功了。可是,技术积累是要过程的。眼看着汽油车干不过美国,柴油车
搞不过欧洲,这边就上头了。2010年,“千金买马骨”的大规模补贴政策就是在这个心
态下出台的。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虽然绿色环保喊得响,动作其实很谨慎。即便搞绿色产业最来劲的
德国,出台了一整套限制内燃机汽车的措施,全方位打压,但是政府补助政策要到2016
年才正式搞起来。2016年到2020年,总共也只发放了不到20万份,一辆车补一份。中国
2017年一年的新能源车产量79.4万辆、销量77.4万辆,也是一辆补一份。这个力度差距
大到什么程度?
2020年德国大手笔,一口气把新能源车的补贴提高了50%。一辆纯电车最高可获得售价1
5%左右的补贴。2020年,中国主流纯电车的国家补贴标准是3.325万-5.7万,地方还可以
配套不高于国家标准60%的补贴,中国经历了逐年补贴退步,补贴标准依然明显高出德国
一截。早年的一辆补两个汉兰达就不用提了。
新能源车领域,补贴力度无疑是远超欧美了,催生出名义销量的“弯道超车”,但是技
术水平、品牌价值、全球销量并没有超越的迹象。
2021年一季度,全球汽车市场实现112.8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特斯拉Model3 和ModelY
分别以126716,56064的销量列销量榜第1和第3位置。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
威马、北汽新能源、几何等八家的销量加在一起才顶得上一个特斯拉。“新势力”真的
没啥真正的实力。
网约车坟场里没有特斯拉,特斯拉也没搞个自家的网约车平台。
图片
但是,业内表现最抢眼的特斯拉也没能克服动力电池的技术基础瓶颈。来中国开厂之前
,前景堪忧。华尔街认定特斯拉是个大泡沫的人,大把。
我们可能要面对一个痛苦的事实:电池技术的天堑难以逾越,电动车产业大规模替代内
燃机车从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不是可以超车的弯道,而是一条通向死胡同的弯
路。
“始乱者,终弃也”,网约车坟场最终要埋葬谁?
--
FROM 14.15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