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北京日报
2021年9月9日,在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48天之际,中国石化在北京冬奥崇礼和延庆两大赛区规划建设的4座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氢气供应全部由燕山石化承担。
作为中国石化旗下唯一在京大型石油炼化企业,燕山石化秉持“洁净能源,为冬奥加油”的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服务冬奥为动力,加快企业绿色转型,聚焦“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氢能布局,实现制氢、提纯、分析化验以及氢能示范场景应用等全产业链突破和延伸,在打造“科技先导型氢能发展领军企业”之路上快马扬鞭。
提升氢气产能
全力保供为“绿色冬奥”赋能
氢能作为零排放、可再生的纯绿色能源,被誉为人类社会的终极能源,是解决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最佳途径之一。
2021年8月,由北京市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批,为北京市积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再次鸣响“发令枪”。2022年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将引入超过2000辆氢燃料电池车,服务于赛事期间人员出行。《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也显示,2023年前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保守估算,2025年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每日消耗高纯氢将超过100吨。因此,寻求廉价的氢气资源,解决生产及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就成为进行氢燃料汽车推广及应用的重要因素,氢能供应环节日益受到高度关注。
近年来,燕山石化以冬奥会氢能保供为契机,紧盯北京市氢能市场需求,利用成熟的提纯技术及自身副产氢气资源优势,扩大氢气提纯能力,为北京市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纯度、低成本氢气的稳定供应。
早在2019年10月,燕山石化就启动冬奥会氢气新能源保供项目,选择国内成熟的变压吸附氢气提纯技术(PSA),新建一套2000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装置。2020年3月,氢气提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氢气纯度达99.999%。2021年1月,燕山石化电池氢气实现量产。
牛年伊始,燕山石化每天有500公斤左右电池氢产品发往北京永丰加氢站;7月以来,为中国石油北汽福田加氢站独家提供原料保障;9月9日,开始承担北京庆园街加氢站、北京王泉营加氢站、北京兴隆油氢合建站、河北崇礼西湾子加氢站等中国石化4座冬奥会加氢站保供任务……
随着北京地区氢气需求量的大幅增加,燕山石化全力保障氢气新能源装置高负荷运行,实现24小时连续充装,平均每天向北京及周边地区市场稳定供应电池氢产品近2吨,单日最高出厂量近3吨。截至目前,燕山石化已累计向市场供应燃料电池氢气超150吨。
作为北京市最大的氢气生产和供应企业,燕山石化已经被北京市房山区及大兴区列入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城市示范群制氢重点企业名单目录。
据悉,为进一步提升氢气产能,燕山石化正在大力推进二期1万标立/小时氢气提纯设施的建设,为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绿色冬奥”赋能。
开拓应用场景
推动氢能产业发展落地
作为氢能产业重要的落地方式,业内普遍认为,燃料电池汽车是当下的市场风口,也是推动整个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包括公交车、重卡、物流车、叉车、市政车辆等。但由于在燃料电池系统中,很多核心材料和部件较为依赖进口;同时目前国内加氢站的投资建设短期内还难以支撑燃料电池汽车广泛使用等原因,造成燃料电池汽车因为成本偏高而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对此,燕山石化以高度的责任感再次挑起氢能产业发展重担,在提升氢气产能的同时,积极开拓氢能示范场景应用,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和氢能应用方面做出积极尝试。
2020年7月,燕山石化投用2辆氢燃料电池客车作为倒班员工的班车,氢能车开始在燕山石化闪亮登场。
2021年7月16日,燕山石化于北京市首批投用2辆49吨氢能重载货车进行短途运输,开创了首都氢能重卡示范应用先例。
氢能重载货车采用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水是唯一排放物。与柴油重载货车相比,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0吨;同时,氢能重载货车采用国内目前统一标准35兆帕氢气瓶,充装一次氢气只需5-10分钟,最高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弥补了锂电池汽车在重载、长续航领域存在的短板,为加速绿色物流升级进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021年10月8日,是国际氢能日。燕山石化氢能叉车加注示范站于当天正式建成投用。该项目采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技术,通过配备一套500公斤/天撬块化氢气充装设施,采用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所产燃料电池氢气,可为燕山石化新投用的37辆氢燃料电池叉车加注氢气,为国内一次投用数量最多的氢能叉车项目,在生产辅助用车领域开创了氢能应用新场景,再次引领氢能应用新突破。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说:“燕山石化将厂区内的37台柴油叉车替换成氢能叉车,进一步丰富了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在氢能应用领域走在了北京市前列。”
蓝氢转绿氢
引领氢能行业发展方向
10月20日,燕山石化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中试装置建成,为该公司在氢能制造领域从“蓝氢”向“绿氢”升级迭代奠定坚实基础。
据燕山石化首席专家、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李军良介绍,根据不同的制氢方法,氢通常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目前普遍采用的工业副产氢气提纯制氢,具有生产规模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势,但这样制取的氢气过程大都伴随着一定数量的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其产品属于灰氢或蓝氢范畴。而采用绿电(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通过电解水方式制取的氢,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碳排放,最符合碳减排要求,是绿氢。在氢能制造领域,灰氢不可取,蓝氢可以有限度使用,绿氢则是行业发展方向。
为真正实现净零排放和“双碳”目标,燕山石化作为北京市首批绿电交易试点企业之一,近期通过跨省交易成功认购绿电交易电量4000万千瓦时,成为北京市最大的绿色电力交易购买方。
与此同时,燕山石化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石科院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开展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开发,建成一套PEM电解水制氢中试装置,进行PEM水电解制氢实验,通过完整的PEM水电解工艺运行,考察催化剂的性能以及膜和电解槽的匹配度,为下一步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和扩大化生产收集第一手数据,为最终实现“蓝氢”向“绿氢”转化做好技术储备。
此外,燕山石化还与清华大学及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大规模“绿电”电解水制氢示范建设,计划在张家口现有2000标立/小时电解水制氢装置基础上,再新建一套同等规模装置,提升“绿氢”占比,成为冬奥会“绿氢”生产重点保供企业;同时在燕山石化开展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项目,进一步丰富“绿氢”供应链。目前,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设计审查。
“在‘十四五’期间,燕山石化将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不断加深对氢能产业的认识和理解,成为氢能产业链上的贡献者、攻坚碳中和绿色技术的示范者,为中国石化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作出积极贡献。”燕山石化董事长、总经理李刚在2021年中关村氢能发展论坛上表示。
--
FROM 211.15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