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孙子》探幽
《孫子》探幽
春秋吴 孫武
計篇 第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春文斋:无下文。孤段)
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之”字何指,此段脱上文)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既然“不听吾计”何以用之?既然“不用”何“去之”?“用之”“去之”四字衍。)。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胜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44.*
FROM 117.143.144.*
作戰篇 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之法”两字衍),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则”字衍)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在此断句)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此句当在下文“十去其六”之前),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使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
FROM 117.143.145.*
謀攻篇 第三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攻】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
FROM 117.143.145.*
形篇 第四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胜机不可人为预设)。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不强求),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专心致至无二心故无差也)。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先求勝之道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败兵盲目)。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
FROM 117.143.145.*
勢篇 第五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指被折之物),節也。
紛紛紜紜,鬬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斗而不乱、团而不散)。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形乱实不乱、形怯实不怯、形弱实不弱)。治亂,數(历数,时所会也)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示弱诱之。“奇”策),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兵士)待之(弱形诱敌,即“奇正”、“虚实”之变也)。
(整篇原文通不过)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46.*
FROM 117.143.146.*
虛實篇 第六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鬬。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说文》:「候,司望也。」侦察。或作“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使现形。挑之使现形。即本篇上文:“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即下文所云“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
FROM 117.143.145.*
軍爭篇 第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交和,讲和。汉焦赣《易林·萃之益》:“交和结好,昭君是福”。交好而散,与前句“合军聚众”成对),莫難於軍爭(※两军对抗争胜)。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示敌以“迂”“患”以诱之)。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军为争利而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负重迟缓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委辎重则弃军。两句求工整而失意)。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仓促负重行军,九成不能及时至,故三将军被俘);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将军虽未损,然士有劲有疲,先后不成军则无战斗力矣)。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恐有诈);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堂正之师有备而来,必能应变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
FROM 117.143.145.*
九變篇 第八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
FROM 176.58.123.*
行軍篇 第九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於】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為陣】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 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我军远此六害之地,令敌近背之则利于我。然知者可变害地为利,如项氏破釜沉舟)。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林、翳薈者,必謹覆(全笼罩覆盖。或同复)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
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
散而條達(※“条达”不解)者樵采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欲】進驅者退也。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飢也。
汲而先飲者渴也。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鳥集者虛也。
夜呼者恐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军】亂也。
吏怒者【兵】倦也。
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
FROM 117.143.144.*
地形篇 第十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散兵)、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失控)。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卒強吏弱,曰馳;
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FROM 117.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