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商以前尚无文字,至史有“缺”,太史公非神仙何以知之?今之《尚书》尚遗有“曰若稽古”之语可以印证。考诸篇内容,与常识大相径庭,实不可信。既使有缙绅先生易言雅文也并非等于信史。索隱所言“五帝德、帝繫姓皆《大戴禮》及《孔子家語》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經,故漢時儒者以為非聖人之言,故多不傳學”然也。史公道明其所著皆本于俗传以示不隐,是很正确的作史态度,其实限于历史条件。汉初,经历春秋动荡,秦王大一统后焚书坑儒,真本失传,《左传》、《国语》也皆小说遗事旧传,同样不可作信史,既使学者“深思好学”,也为历史条件所限制,自以为“心知其意”其实而并不然。
--
FROM 1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