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王导、谢安算什么水平的名相?
王导只能算是一个庸臣权臣,协助兄弟攻进首都,何德何能和谢安相比?
【 在 ibriano (Switch!)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这俩可以算名相名臣吧
: 一个辅助小朝廷渡江后坐稳位子,一个协调各派关系打赢了淝水之战,私德上也没有啥污点
: 但是好像历代(包括封建时代)对这俩评价主要是从世家大族优秀代表的角度说的比较多,从个人角度比诸葛亮这样的就差远了(其实诸葛亮也是世家大族呀),与后世的唐宋明清的著名文臣比,似乎也没什么存在感,比喻文庙里的韩愈啥的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234.*
FROM 139.205.234.*
当时能撇清,后世人看的很清楚。赵盾不是想洗脱弑君的罪名,他做到了么?
【 在 ibriano (Switch!) 的大作中提到: 】
: 王导不粘锅呀,亲兄弟谋反作乱,自己愣是能撇清善终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234.*
FROM 139.205.234.*
扯淡,当时的现实是北方涂炭,难民南逃,这个时候不是想着北伐而是把世族利益放在首位,导致多次内战爆发,就是客观在帮胡人的民族罪人。当时在北方苦持的势力不止一家,但是王导等人并没有给出支援。
【 在 samul12 (带着鱼杆去冰河) 的大作中提到: 】
: 政策应该根据现实,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才行。
: 王导那套应该是适应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当时人都认可。
: 王导评价那么高,不能觉得当时的人都是傻瓜吧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234.*
FROM 139.205.234.*
当时的名人的评价:
一对皇帝不恭。这我们以前说过,这一点可能也是当时陶侃企图废黜王导的原因之一,如今,晋成帝已经成年,理应亲政,但是,由于晋成帝信任王导,而王导也没有主动归政,对此,侍中孔坦每以国事为忧,曾经从容对晋成帝说:“陛下已经成年,圣明的品德逐渐增长,应该广泛听从朝臣们的意见,听取治国安民的道理。”史书记载,咸康元年三月,王导借口有病,不参加朝会,晋成帝带着东晋群臣,亲自到王导家中饮宴,并拜见王导妻子曹氏,后来,在咸康二年,二月,王导的堂弟、尚书仆射王彬去世,而前此,朝廷已经决定在该月给成帝举行大婚典礼,有人为了讨好王导,建议皇帝停止大婚,侍中孔坦再次劝谏。
二任用非人。我们说过王导任用桓景、赵胤、匡术、贾宁等人,这些人都骄纵不法,而且,到后来,王导竟然任命赵胤为护军将军,孔坦的叔叔孔愉说:“中兴以来,处此官者,周伯仁(周顗)、应思远(应詹)二人。今天确实缺少有才之人,岂能让赵胤这样的人做!”但是,王导不听。
三不问政事。王导到了晚年,从原来的不督查地方政事,到后来不管理下属“几案”之事,一直发展到什么事情都不管,尸位素餐,任凭一切自生自灭。《世说新语,政事》记载: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 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按:此时庾冰不知具体担任什么职务,似为中书监,王导去石头城看望他,说:“天气炎热,可以稍微省略一些政务。”庾冰却回答他说:“您的一些做法,天下人并不觉得合适。”这说明,对于王导的诸多做法,很多大臣是不满的。紧接着上条,《世说新语》又记载: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说的是:在王导末年,完全不完全不料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他自己感叹说:“大家都说我糊涂,后人定会怀念我这中糊涂。”这当然是王导在自我辩护,反过来,起码可以印证,在其晚年根本不处理政务的事实。虽然王导本人不问世事,尸位素餐,但是,他身边的小妾雷氏却“颇预政事”,收受贿赂,因此,蔡谟称之为雷尚书。
四排除异己。王导听说孔坦多次劝谏晋成帝之后,内心十分不满,将孔坦从侍中位置上拿下,外调为廷尉。孔坦怏怏不乐,托病离职。到咸康二年,孔坦病重,庾冰前去看望他,不禁流下眼泪。孔坦慷慨说道:“大丈夫将要死去,你来不询问治国安家之术,竟然象儿女子那样哭哭啼啼相问啊!”临死前,孔坦还不忘给庾冰写信,勉励他“使九服式序,四海一统,封京观于中原,返紫极于华壤。”很快的,这位忧国忧民、并曾经积极主张北伐的孔坦就死去了,享年51岁。
【 在 samul12 (带着鱼杆去冰河)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晋时南方并没有充分开发,力量是很有限的。
: 北方来的流亡士族和南方本地士族有很深的隔阂和潜藏的矛盾,同时东晋皇室又没有建立权威,这两者是多次叛乱的主因。
: 东晋政府不能有效利用南方的力量,作为外来政权,首先考虑的是稳定和掌握南方。
: ...................
--
FROM 139.205.234.*
这次永昌元年年初的王敦之变,影响甚巨。
王敦之变,导致了王氏家族权力空前膨胀。史称,王敦得志以后,更加骄横,四方贡献多入王敦府邸,地方大员都是王敦的私人,王敦以沈充和钱凤为智囊,以诸葛瑶、邓岳、周抚、李恒、谢雍为爪牙,司马睿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了。相反的,东晋皇权则降到最低点。到了这一年的闰11月10日,毫无实权的司马睿,忧愤成疾,被王敦活活气死,终年47岁。临死前,司马睿留下遗诏,请求王导辅政。
除此之外,这场事变还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东晋一朝的政治走向:
一是,奠定了整个东晋时代皇权不振、重臣掌握大权的基础。王敦以讨伐刘隗、刁协为名与皇帝直接发生冲突,并打赢了这场战争,这使得晋元帝颜面扫尽,让司马睿企图打压门阀政治、恢复皇权的努力,付之东流,也让司马氏皇家艰难树立起来的尊严荡然无存。这种皇权不振、门阀统治的情况成为了东晋一朝的特色,然而,“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各个家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兴衰更迭的状况,门阀统治的最大弊病,不仅在于这些大族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左右政治,还在于,各个家族之间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在彼此实力消长的时候,极易引发出大的矛盾和冲突。
二是,丧失了北伐的大好时机、让偏安江东逐渐成为现实。我们还记得司马睿刚刚登基的时候,四方诸侯纷纷上表劝进的盛况,当时刘琨虽然失去了并州,但是,幽州的段氏、冀州的邵续、平州的慕容傀、甚至青州的曹嶷都表示归附,虽然这些人是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但也说明了北方各统治区内老百姓的民心。然而,从318年司马睿登基以后,就与王氏家族开始了持续不断的明争暗斗。从民族大局来看,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枢和高效率的官员体系,当然比一个政出多门、对高门作奸犯科熟视无睹的政治体制,对推进北伐事业有益得多。然而,身为宰相的王导,却忘记了刚过江东“新亭对泣”时的豪言壮语,根本不再关心北伐事业,致使北方的民心士气一点点地丧失。关于王导的历史功绩,历来争论很多,近代的一些史学大家似乎倾向于对王导做肯定性的评价,似乎没有王导,就没有了东晋的存在,甚至更是上升到了没有中华文化的地步。这的确很是离谱。我想说的是,王导的近似于“无为而治”的执政理念,在大动荡的时代,只能作为司马睿刚到江东时的权宜之计,彼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等司马睿在江东逐渐站稳脚跟以后,再施行这一政策,已经不再是为了维护皇权,而是为了维护以王氏家族为代表的大族的利益,且这种利益也是“得过且过”的利益。王导的所作所为,如果放到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我们不仅不会将其作为名臣对待,甚至是会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奸臣。也有人说,王导的苟安是审时度势之举,理由是当时北方胡人很强,南方又不稳定,没有北伐的条件。这其实是以果为因的说法,而没有详细地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以太兴元年司马睿登基为基点一年一年地探究:在此之前,虽然司马睿没有组织北方行动,但是,司马睿和王氏兄弟在积极地采取一系列行动,稳定并扩大统治区:除掉华轶,吞并江州;讨平杜弢,收获湘州;剪除杜曾,全取荆州。到了318年司马睿登基称帝,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北方刘聪死亡,靳准叛乱,刘汉帝国瞬间灭亡。此时,北方势力中,只有石勒稍强,但是,也并非如几年以后那样强大——即使在数年之后,祖逖以一旅之众尚收复豫州大片土地,使石勒不敢兵窥河南。如果此时,司马睿、王导君臣上下齐心,尤其是王导舍小家,为大家,以身作则,以北伐为号召,并在北伐的旗帜下,树立起皇帝的权威,则不仅恢复故土有望,而且,内部矛盾(所谓的内部矛盾其实还是王氏兄弟一手造成的,在王敦之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南人还是北人,有很多的忠君爱国者)也会消弭于无形,也就没有了后来的胡人越来越强的局面。然而,可叹的是,东晋君臣在太兴年间,把宝贵的四、五年时间白白浪费掉用于内斗(而这四五年间,石勒却在马不停蹄地在逐次剪灭敌对势力,安抚民众,赢得民心)——归根结底,还是私心作崇。说到底,还是王氏兄弟拒绝交出本该属于皇帝的权力,才造成了这场内斗,使统一的可能化为泡影。从这一点来说,王导是无法望萧何、张良、诸葛亮等名臣项背的。《晋书,王导传》通篇不见多少经国奇策,倒像是一王氏家谱,而史臣最后竟将其比做诸葛亮,对于这一评价,历代史学家不少都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本人也是实难苟同。
三是,造成了绵延整个东晋时代的“荆扬之争”。荆州作为扬州的上游,既是北伐的出发地,又是威胁建康的巢穴。江南政府要阻止北方势力南下,稳定江东地区,就要重兵集结荆州要地,可是,正是这种看重荆州的做法,又会造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这与东晋特有的门阀政治结合,就造成手握荆州重兵的大臣时常威胁中央的格局,对于东晋政府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自王敦以后,东晋一朝屡屡出现荆州强藩威胁朝廷的事情,而王敦此举就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这既是门阀政治的附属物,也是荆州地区地广兵强所致,更与王敦之变的示范效应不无关系。
【 在 samul12 (带着鱼杆去冰河)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晋时南方并没有充分开发,力量是很有限的。
: 北方来的流亡士族和南方本地士族有很深的隔阂和潜藏的矛盾,同时东晋皇室又没有建立权威,这两者是多次叛乱的主因。
: 东晋政府不能有效利用南方的力量,作为外来政权,首先考虑的是稳定和掌握南方。
: ...................
--
FROM 139.205.234.*
东晋司马氏毕竟是各派抵抗力量的精神支柱,这个时候维护司马氏的形象比大族自己的利益要重要的多,王氏家族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才会一次次冲击皇权。当祖逖刘琨在北方死战的时候王氏在建康搞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对得起民族么?王氏家族等和江南大族的冲突实质是这些北方大族不敢和胡人对抗收复失地而是不断切割南方世族的既得利益,这当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 在 ibriano (Switch!)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载?还是自己打的?
: 加上您的上一篇回复,这里大致的观点有不少我是赞同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 1.世说新语毕竟不算是历史书(虽然晋书里部分内容也参考了世说新语),主要还是段子集,里面很多东西是完全胡说的。著名的比如曹操追杀匈奴来使。所以文章里面批评王导的例子基本上都引用世说新语的记录,差点意思
: ...................
--
修改:bhima FROM 110.186.70.*
FROM 110.186.70.*
管夷吾九合诸侯尊王攘夷,诸葛亮矢志北伐满门忠烈,王导给他们当马夫都不够格。同时期陶侃治理的地区才是真正的政治清明。后世儒家继承的是凉州儒学而不是腐烂到根子的东晋儒家。
【 在 ibriano (Switch!)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载?还是自己打的?
: 加上您的上一篇回复,这里大致的观点有不少我是赞同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 1.世说新语毕竟不算是历史书(虽然晋书里部分内容也参考了世说新语),主要还是段子集,里面很多东西是完全胡说的。著名的比如曹操追杀匈奴来使。所以文章里面批评王导的例子基本上都引用世说新语的记录,差点意思
: ...................
--
修改:bhima FROM 110.186.70.*
FROM 110.186.70.*
王敦本来就有野心,问题在于王导在这个问题上站在王敦一边,王敦死后还企图给他的叛乱洗白,这种表现还要强贴诸葛亮管夷吾就是扯淡了,连起码的纯臣都算不上,温峤郗鉴都比他有资格。
【 在 AOC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王敦造反,也是沿袭八王旧习。八王后期就是争夺正统,王敦身为晋武女婿,肯定瞧不上元帝这种疏属,装模作样立其为帝而已。
--
修改:bhima FROM 110.186.70.*
FROM 110.186.70.*
王敦是打响内战第一枪的,就这一点他都该被钉上耻辱柱。王导还打算给他洗白,他算毛的忠臣。
【 在 samul12 (带着鱼杆去冰河)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转的这个只是一家之言,应该综合的,批判的分析评价。
: 东晋的军事地理,阻挡北方军队南下的要冲有两个,一个是荆州,一个是扬州,其中荆州更加重要,军力也更强。
: 扬州靠近中央,便于控制。但是荆州在当时的通信和交通条件下,面对军事的风险,必须采取分权于荆州地方首长的方式,以获得最大的战力。
: ...................
--
修改:bhima FROM 110.186.70.*
FROM 110.186.70.*
谈不上篡位,在司马邺死后他就是唯一的正统了。
【 在 MCGrace (Gi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司马睿自己就是个篡位的,怎么也轮不到他坐皇位
--
FROM 139.20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