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国史大纲--咸丰遗诏:无论何人,克南京封郡王
皇帝怕手握兵权的实权派造反这没错
但在晚清,实权派造反与否不在于有没有朝廷发的荣誉帽子,兵权才是皇帝更担忧的
也确实,平息农民起义后,朝廷就着手削弱湘军头目的兵权了,升官调离地方之类的手腕都用了
官场上这些传统套路,楞被你们这些极右翼分子硬往民族主义靠,纯粹胡扯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101.24.102.*
你不知道相关机构沟通,也会有文书材料吧?
你说清末笔记书信这么发达,
大清派人来和曾国藩沟通,曾国藩推辞不要王爵这种高风亮节的事,怎么会没人知道?
曾国藩想造反的笔记书信记载却留下一堆?
莫非大清又搞蚊子狱给删光了?
【 在 fanjiyouyi 的大作中提到: 】
: 授衔难道是耄去跟每个元帅将军亲自沟通???
: 当然是有关机构派官员负责沟通
:
--
FROM 117.136.45.*
你这么说,那所有授衔沟通都有文字材料
哪里,我看看
比如不要大元帅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不知道相关机构沟通,也会有文书材料吧?
: 你说清末笔记书信这么发达,
: 大清派人来和曾国藩沟通,曾国藩推辞不要王爵这种高风亮节的事,怎么会没人知道?
: ...................
--
FROM 101.24.102.*
二、六部权力格局
清廷不仅在中枢机构重用旗人,部院下属各衙门,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六部设立后,“顺治五年以前无汉尚书缺,四年以前,都察院止有满人为承政,后始以汉人为左都御史,所用多为贰臣。” 晚清思想家赵翼批评道:“一部有满、汉两尚书、四侍郎,凡核议之事,宜允当矣。然往往势力较重者一人主之,则其余皆相随画诺,不复可否。” 顺治五年以后,虽旗人、汉人均能充任尚书之职,但是,“向来各部事皆满尚书为政,侍郎皆不能有异词”。
六部官员成分情况,仅从《清朝通志》一书中所记载就可以看得非常明显。笔贴式一职,在任何部门均无汉人,完全由旗人担任。吏部中官职,一些汉人可以充任上至尚书、侍郎,下至郎中、员外郎等官。但是,其他部门的基层官员基本上被旗人垄断。 光绪朝,祭酒盛昱曾言:“八旗之人不及汉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
有清一代,理藩院始终没有汉人在其中任过职。乾隆皇帝认为:“本朝军务,例属之满洲大臣
者,非谓汉人即当优游局外也。第以满洲大臣,夙娴军旅,远胜汉人。国家因能授任,期于公事有济。” 所以,边疆地区大吏和各地驻防八旗的官员如将军、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均由旗人独揽,只有到了清末才有为数极少的汉人充任。还有一些清廷认为重要省份的总督、巡抚均定为旗缺。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不知道相关机构沟通,也会有文书材料吧?
你说清末笔记书信这么发达,
大清派人来和曾国藩沟通,曾国藩推辞不要王爵这种高风亮节的事,怎么会没人知道?
曾国藩想造反的笔记书信记载却留下一堆?
莫非大清又搞蚊子狱给删光了?
【 在 fanjiyouyi 的大作中提到: 】
: 授衔难道是耄去跟每个元帅将军亲自沟通???
: 当然是有关机构派官员负责沟通
:
--
FROM 183.31.30.*
三、掌印权
“首崇满洲”的原则,更能从“掌印权”中反映出来。各部院的掌印官,除了吏部和刑部之外,其
余部院掌印权皆在旗人之手。“京堂皆一满一汉,印归满官。如遣祀郊庙,俱满官,他不得预。”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不知道相关机构沟通,也会有文书材料吧?
: 你说清末笔记书信这么发达,
: 大清派人来和曾国藩沟通,曾国藩推辞不要王爵这种高风亮节的事,怎么会没人知道?
: ...................
--
FROM 183.31.30.*
顺治十年二月,詹事府少詹事李呈祥上奏陈议:“部院衙门,应裁去满官,专任汉人。”顺治帝就此疏对大学士洪承畴、范文程、额色黑、宁完我、陈名夏等曰:“李呈祥此疏,大不合理。夙昔满臣赞理庶政,并畋猎行阵之劳,是用得邀天眷,大业克成。彼时可曾咨尔汉臣而为之乎?朕不分满汉,一体眷遇,尔汉官奈何反生异意?若以理言首崇满洲,固所宜也。想尔等多系明季之臣,故有此妄言尔。” 刑部判呈祥乱政之罪,应斩首。顺治帝免死罪,流徙于盛京达八年之久。
顺治十一年,给事中李裀直言逃人法之弊时,认为大清有“东人”、“旧人”、“汉人”之分。“皇上为中国主,其视天下皆为一家。必别为之名曰‘东人’,又曰‘旧人’,已歧而二之矣。”从律法角度而言,李裀无罪。但他道出“首崇满洲”之实,让统治者颜面尽失,一开始被定为死罪。最后,“上命免杖,安置尚阳堡”。
顺治十二年御史张嘉请求清廷停止设置满洲官差,被降级调任。
雍正朝,汉人大宗中举人,后入翰林院,官至御史,曾奏言抨击朝廷,“满洲官督抚者过多”。因“条陈失指”之罪,“罢归”。
乾隆帝多次重申:我朝的定制,“内阁系满洲大学士领班”。“各部院带领人员引见,朕降满洲旨意处居多。昔皇祖时,凡遇满洲尚书出差,俱系满洲侍郎领进。班第现已出差,今日兵部引见人员,著照旧例,令舒赫德居首领进。嗣后,即照此遵行。” 先朝老臣张廷玉如此有威望,也只能委居于满洲大学士讷亲、鄂尔泰等人之后。
杭世骏对“首崇满洲”之制,颇为不满,曾公开批判道:“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满洲才贤虽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省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有意见畛域。”
乾隆帝看完杭世骏的奏折大为震怒。但是,杭世骏道出了有目共睹的政治话题,高宗又碍于“满汉一体”的政治口号不便严办。只好不给任何罪名,将他革职赶回老家杭州。 乾隆三十年,高宗南巡,特地召见杭世骏,问其以何为生?杭世骏曰:买破铜烂铁。乾隆帝大笑,手书“买卖破铜烂铁”六个字侮辱之。八年之后,高宗再次南巡,还装着关心样子问道:杭世骏还没有死么? 由此可见,乾隆帝对当年杭世骏之折是多么耿耿于怀!
【 在 SaintShaka (天舞宝轮)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掌印权
: “首崇满洲”的原则,更能从“掌印权”中反映出来。各部院的掌印官,除了吏部和刑部之外,其
: 余部院掌印权皆在旗人之手。“京堂皆一满一汉,印归满官。如遣祀郊庙,俱满官,他不得预。”
: ...................
--
FROM 183.31.30.*
陈名夏之死,也是因为想满汉一家。
结果就被杀了。
【 在 SaintShaka 的大作中提到: 】
: 顺治十年二月,詹事府少詹事李呈祥上奏陈议:“部院衙门,应裁去满官,专任汉人。”顺治帝就此疏对大学士洪承畴、范文程、额色黑、宁完我、陈名夏等曰:“李呈祥此疏,大不合理。夙昔满臣赞理庶政,并畋猎行阵之劳,是用得邀天眷,大业克成。彼时可曾咨尔汉臣而为之乎?朕不分满汉,一体眷遇,尔汉官奈何反生异意?若以理言首崇满洲,固所宜也。想尔等多系明季之臣,故有此妄言尔。” 刑部判呈祥乱政之罪,应斩首。顺治帝免死罪,流徙于盛京达八年之久。
: 顺治十一年,给事中李裀直言逃人法之弊时,认为大清有“东人”、“旧人”、“汉人”之分。“皇上为中国主,其视天下皆为一家。必别为之名曰‘东人’,又曰‘旧人’,已歧而二之矣。”从律法角度而言,李裀无罪。但他道出“首崇满洲”之实,让统治者颜面尽失,一开始被定为死罪。最后,“上命免杖,安置尚阳堡”。
: 顺治十二年御史张嘉请求清廷停止设置满洲官差,被降级调任。
: ...................
--
FROM 117.136.45.*
顺治表演得太逼真
陈名夏大意了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陈名夏之死,也是因为想满汉一家。
: 结果就被杀了。
--
FROM 183.31.30.*
还真有
http://www.cctv.com/military/general/2003-01-06/152.shtml
你来找点曾国藩辞王爵的材料出来呗。
随便什么笔记书信记录杂谈,都给你算数。
看看和毛推辞大元帅的记录,
差多少数量级
【 在 fanjiyouyi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么说,那所有授衔沟通都有文字材料
: 哪里,我看看
: 比如不要大元帅
: ...................
--
FROM 117.136.45.*
其实慈禧多此一举了,把曾封王曾也不会反,还能收买人心。曾、左、胡、骆、李等人互相看着不顺眼,哪个敢反立马被其余几个弄死。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史大纲 钱穆
:
: 清中叶以下之变乱
: 三、湘淮军与咸同中兴
:
: 削平洪、杨的,并不是满清政府及其朝臣,【洪、杨初起不过二千人,广西一省额兵即二万三千,又士兵一万四千,乃不能荡平,任其外溃。直至金陵,所过各省,无能阻者。】而是另外一批读书人和农民。
:
: 洪、杨起事以前,汉人皆不得专阃寄。“鸦片”之役,能却敌者皆汉人,辱国者皆旗籍,然犹谴汉臣之立功者以袒旗员。西人固无意于战,旗员以利啖之即止。太平军则与清不两立,不用汉臣无可收拾。金陵既下,曾国藩仍推官文领衔奏捷。盖夙知朝廷意旨,不敢以汉臣自居大功也。
:
: ……
:
: 东南洪、杨始平,西北捻、回又炽。清廷一无能力,依然仰赖于湘军。
:
: 曾国藩于同治三年六月克复南京,十月,即奉谕:江 宁已臻底平,即著酌带所部,前赴皖、鄂交 界,督兵剿捻。迅速前进,勿少延缓。十一月奉谕:曾国藩无庸前赴安庆,亦无须交 卸督篆,仍驻金陵,妥协调度。四年五月,奉谕令至淮、徐一带,督率水陆援军,相机剿贼。又奉谕即前赴山东一带,督兵剿贼。两江 总督著李鸿章暂行署理,而命曾国藩节制直、鲁、豫三省。五年,曾荐李自代。六年捻平。洪、杨凭长江 之险,湘军特练水师制之。捻以骑兵驰骋,曾又定为长围之法。【自有此法,流寇亦失其作用。】李以淮军遵曾意制胜。甘、新回乱,则左宗棠平之。皆曾一系人物也。
: 曾、左、胡 、李号称同治中兴功臣,然此等人物,仅能平乱,却不能致治。
:
: 一因清政府种族观念太深,不能推诚大用。
:
: 曾、胡 皆以文庆主持于内,始得稍有展布。胡 林翼为湖北巡抚,委曲交 欢于湖广总督官文,始克尽其为湘军后方之职责。咸丰遗诏:“无论何人,克南京封郡王”,而曾国藩仅得封一等勇毅侯,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皆为一等伯。南京于同治三年六月克复,十月即命曾国藩离守剿捻。此后曾即往返于两江 、直隶两督任,未得为中央官。清廷曾谕国藩保荐督、抚大员,国藩引嫌,谓:“宜防外重内轻之渐,兼杜植私树党 之端。”洪、杨平,即亟亟谋遣散湘军,以淮军自代。曾、胡 皆善处当时之变局,以自成其所欲达之目的。
:
: ……
: 因此()晚清军事上虽足平乱,而吏治官方,依然腐败。酿乱之源,依然存在。只为社会元气大损,一时再鼓不起乱来。急病不死,变成慢病。而其病已成绝症,不可救药。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灌水」
--
修改:hanfengze FROM 115.47.127.*
FROM 115.4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