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古人有好名轻身的倾向~~~~~
【 在 jinggangsh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重义轻利 舍生取义 不是好名轻身 取决于社会价值观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1
:
: ...................
是的。春秋比战国更义 春秋战国之后就越来越不要脸了。主要是大一统为了统治利益 见利忘义 毫无节操
--
FROM 42.236.191.*
古代人平均寿命短、而且又相信后世
所以自然很多时候会觉得死比生要划算
【 在 breezing (罗杰) 的大作中提到: 】
: 尤其秦汉以前
: 为了所谓义气,为了留个名,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 那时候活着乐趣也不大吧?可玩的也不多
: ...................
--
FROM 116.237.116.*
你周围人都这样你就觉得这是正常的。现在人活70岁死了,大家觉得早了点,因为周围一大票活80的。但是古时候他们会觉得惋惜吗
【 在 bolieriniex 的大作中提到: 】
: 再对比,夏天热冬天冷得病就基本治不好的痛苦是代替不了的。
: 【 在 buffer3568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乐趣,再说苦不苦是比出来的,比周围人过得好就不觉得苦了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FROM 124.64.16.*
故人生孩子多,你的兄弟孩子身上都有你的基因,舍身为家族性价比高
现在孩子少,舍身成本就太高了
【 在 breezing (罗杰) 的大作中提到: 】
: 尤其秦汉以前
: 为了所谓义气,为了留个名,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 那时候活着乐趣也不大吧?可玩的也不多
: ...................
--
FROM 119.131.204.*
啥时候都是这样的人是少数,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才值得记录下来。
【 在 breez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尤其秦汉以前
:
: 为了所谓义气,为了留个名,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
: 那时候活着乐趣也不大吧?可玩的也不多
:
: 现代人就怕死多了,好吃的好玩的又多,于是乎好死不如赖活着也出来了
:
: 古代大多数人可能还没有独立个人意识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
修改:zhyulily FROM 114.254.3.*
FROM 114.254.3.*
古代信用很重,另外他们相信死了还有来生
【 在 breez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尤其秦汉以前
: 为了所谓义气,为了留个名,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 那时候活着乐趣也不大吧?可玩的也不多
: ...................
--
FROM 111.198.181.*
不好名的话,也就留不下名,咱也就不知道了
【 在 breez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尤其秦汉以前
: 为了所谓义气,为了留个名,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 那时候活着乐趣也不大吧?可玩的也不多
: ...................
--
FROM 221.222.21.*
感觉历史是骗人的。
【 在 breez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尤其秦汉以前
:
: 为了所谓义气,为了留个名,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11 Pro Max」
--
FROM 74.88.40.*
这个是对的,历史有选择性记忆
【 在 bielawo (腻称太短)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好名的话,也就留不下名,咱也就不知道了
--
FROM 210.32.204.*
历史从来不骗人。
你觉得被骗了,肯定是阅读的方法没选对。
要想读史读出真东西来,得把史料当理工科实验报告来看。
首先要朔源,找史料的参考文献,看看一部史料的某个说法,究竟来源是什么,找原始试验记录。
其次要比对,再确认了原始数据的可靠性之后,把不同时间地点,相似的历史事件找出来,各种参数进行比对。这其实就相当于重复实验,看看某个规律的重现性如何。
如果一个相同、相似的模式,每次重复都出现相同的结果,或者十次有九次出现相同的结果,那基本就可以肯定,这玩意是个历史规律了。这和理工科实验反复重现同样结果是一个道理。
所以,读史和读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和理工科研究阅读文献是一个道理。
诸葛亮读史一向“观其大略”,这其实才是读史的最正确方法,和读科技文献是一样一样的。
【 在 galaxy123 (galaxy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历史是骗人的。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11 Pro Max」
--
FROM 61.4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