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明的结构性问题
南海的台风什么的不是大问题,可以沿着海岸线走。如果国策改变,倭寇马上就能变成商人。距离是按交通的便捷程度不是地理位置算的。近一点的菲律宾,台湾,再远一点越南南部,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只要航线通了,水路比陆路要便捷。经略南洋其实并不需要驻军很多,只需搞几个关键港口,给华商提供保护,培植当地土著当中间商即可。事实上几百年来民间往南洋的移民也是这个路径的。
不过再怎么说都是事后诸葛了。当时的认识确实很难。不过judy一度和这个很接近了。如果他不迷恋在北方建功立业,也许历史就改变了。
【 在 joseph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 事后诸葛的说,judy时代把国家的重心北移经济上是个错误,如果大力开发南洋是很有搞头的。在那个年代,生产力主要还是农业,而热带地区物产丰富,各种动植物疯长,东南亚的水稻一年可以熟四次。西方的zhi民经济也是从热带经济作物搞起来的。
: : 如果收服南洋,大力搞海运,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上一个层次,有了钱,北方的威胁也成不了气候。
: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61.148.245.*
这是一个因素,对国家财政能力打个三折了不起了。汉族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人口,如果体制运行的基本底线保住,无论如何不会被几十万蛮夷把整个国家搞掉。最坏的情况也无非是北边失去一些领土,起码黄河以南是保的住的。
【 在 Polonium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是因为经济的崩溃
: 但经济崩溃不是你说的南北错配造成的,而是纸币的极度通货膨胀和白银的极度通货紧缩
: 明末同时期,全球都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陷阱,只有英国率先建立了黄金本位的现代货币制度,率先走出了泥潭
: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61.148.245.*
明朝并不是几十万蛮夷搞掉的,实际上,一直到明朝灭亡满清都没能突破关宁防线
关宁防线熬死了努尔哈赤,也熬死了皇太极,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上吊自杀,才由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
明朝亡于席卷全国的无数农民起义,这是内因和主因,满清只是外部条件,或者说是内外原因共同灭亡的明朝
而民不聊生、农民纷纷起义的因素,除了连续几年的大天灾,朝廷拿不出钱赈灾也是重要原因
农民军曾多次接受招安投降朝廷,可投降后,朝廷依然拿不出钱安置这些农民军,他们依然吃不饱,只好频繁再反
所有这些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不管朝廷在南还是在北,都没什么区别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一个因素,对国家财政能力打个三折了不起了。汉族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人口,如果体制运行的基本底线保住,无论如何不会被几十万蛮夷把整个国家搞掉。最坏的情况也无非是北边失去一些领土,起码黄河以南是保的住的。
--
FROM 114.249.228.*
明朝的财富全用来养宗室了,并且是当猪养,除了吃喝生孩子啥也不干。一代代下去不完蛋才奇怪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一个因素,对国家财政能力打个三折了不起了。汉族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人口,如果体制运行的基本底线保住,无论如何不会被几十万蛮夷把整个国家搞掉。最坏的情况也无非是北边失去一些领土,起码黄河以南是保的住的。
--
FROM 124.16.148.*
Judy,哈哈哈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明的基本结构是judy建立的,以迁都北京为标志,实际上是一种以北方军事集团为中心的战时体制,皇帝本人兼任大将军,频繁御驾亲征。
: 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却在江南。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错位。对judy本人来说没什么问题,因为他能打,且已经打服了南边。然而他的后代们就不行了。为了维系这个战时体制,就得不断北伐,以至于闹出土木堡这样的笑话。到大将军朱寿,这个玩法彻底结束。北方军事集团的权威削弱,江南大地主的势力崛起。表现出来就是文官体系与皇权的长期撕x。江南大地主越来越座大,而国家的运作和他们是无关的,结果就是大地主越来越肥,国家却相对越来越穷,于是不得不加税,进入恶性循环。最后财政崩溃,没钱养兵,政权倾覆。
: 这种经济和权力的错配,是明结构性bug。而外部因素而言,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花费巨大而经济上却没什么收益,长期而言是没什么搞头的。
: ...................
--
FROM 116.237.196.*
哈哈
也可以这么说
朱元璋弄了个自己坐镇南京,儿子们统兵御边的模式
朱棣认为行不通
皇帝也不能分身
只能占一边
--
FROM 22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