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美国维京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华威大学科技史副教授James Poskett(詹姆斯·波斯基特)的著作Horizons:A global history of science(本文作者译为“视野:科学之全球史”)。
作者波斯基特2013 年曾进入“英国广播公司新一代思想家奖”入围名单,2012年获得过英国科学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新秀奖”。
本书作者认为,现代科学并非单纯地发源于欧洲,而是全球性的思想交流的产物,是不同个人、不同文化与不同国家之相互联系的产物。
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有助于改善目前科学事业缺乏多样性的局面。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现代科学大约在16至18世纪之间诞生于欧洲。在这个阶段,一小群欧洲先驱者(哥白尼和牛顿是典型代表)推翻了古代迷信,提出了最早的现代科学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为科学事业的后续发展搭建了舞台,欧洲不断取得惊人的进步,世界其他地方只有拼命赶超。
可事实并非如此。
过去十年,历史学家综合拼接出对现代科学起源完全不同的解释。
他们主张,现代科学不是欧洲文化的独特产物,而是依赖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
例如,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的著作《天球运行论》(过去译为《天体运行论》,张卜天翻译的2021年商务印书馆版本定名为《天球运行论》,甚是)中,至少引用了5位慕斯淋科学家或科学作家,包括叙利亚数学家塔比·伊本·库拉等的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哥白尼利用了波斯天文学家纳西尔·艾德丁·图西提出的数学方法——图西双元数学模型,从而为行星绕日运动建模。
哥白尼的书中甚至还从图西1261年发表的《天文学回忆录》中抄录了一张图,但未注明出处。
这只是那时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潮流的一个例子。欧洲科学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依赖于全球性的学术联系。
牛顿写作引力相关论著时,引用了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开展的一些实验;达尔文收集进化论证据时,查询了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爱因斯坦研究量子力学时,从印度物理学家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的研究成果中获得了启示,他俩共同为量子统计理论作出了贡献。
一方面,欧洲确实汲取了世界其他地方产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某些科学取得了突破,但由于相关史实与现有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不吻合,被淡忘了。
例如,1903年,在东京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模型。
他认为,原子必然由两部分组成:一群带负电荷的粒子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较大的核芯旋转。他的认识是正确的。
可如今,人们一般只记得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911年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显然,这比前者晚了几年。
又如,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1930年通过实验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成为世界首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因赵忠尧在做出该发现后不久回国,诺贝尔奖评委会以为这是他的同事C.D.安德逊的成果,就将诺贝尔奖颁给了后者。
而17世纪非洲植物学家Graman Kwasi尽管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却被人们遗忘。
无疑,本书展现了更真实、全面的科学史,有助于人们以更包容的方式开创科学之未来。无论是墨西哥的遗传学家、印度的化学家,还是中国的物理学家、加纳的生物学家,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科学贡献都应获得认可。
英国华威大学科技史助理教授Michael Bycroft在评论本书的一篇文章中说:“撰写欧洲科学史就够难的了,因为要覆盖5个世纪,要把握许多科学学科。撰写一部纳入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就进入了政治和方法论的雷区。撰写一部旨在吸引公众的此类著作简直就是愚人游戏了。”他接着说,“但是,波斯基特并非愚人。”这本书有缺陷,但写得不错。
Bycroft说得很公允。本书显示出全球科学史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表明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研究进路。
欧洲科学史让人们清楚在“黑洞”里发生了什么;科学认识史让人明白科学的价值取决于其认识自然界的能力;相对主义的科学史则让人了解科学并非通往理性的唯一道路,也并不总是最佳道路。
当然还需要国别的、地区的科学史,如同文化交流一样,文化分隔也是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报
※ 修改:·bocaj 于 May 12 02:04:49 2022 修改本文·[FROM: 222.131.246.*]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mysmth.net·[FROM: 222.131.246.*]
修改:bocaj FROM 222.131.246.*
FROM 222.13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