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火耗归功其实并不英明吧
史书提到雍正功绩就一定会提到火耗归功,但从治理官员的角度,对国家未必是裨益。古人当官的一大初衷是取得实惠,但明清两代的官员俸禄都极低,经年累月后官场都形成了各种潜规则式的“捞钱”的法子,大部分帝王都默许了,雍正以火耗归功增加了养廉银,实际上是把征税权收归朝廷,各级地方官的进项实际在减少,这对官员士气是不小的打击,效力朝廷的心思也随之减损,而且不少官吏依然在暗中加派征收,这也降低了火耗归功政策的效力。所以黄宗羲定律真的有几分道理,初衷虽好,但落实到实处往往事与愿违
发自「今日水木 on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FROM 114.249.60.*
让批评家制定政策准抓瞎
--
FROM 101.24.98.*
火耗归公的核心,是加税!
大清国策是永不加赋,所以大清怎么才能增加收入呢?
火耗归公啊!火耗归公以后,胥吏贪官会继续想办法收火耗,但被骂的是官吏,我大清可是永不加赋的。
就这么简单。
所以清代地方非常贫瘠,稍微想点赚钱的门路,就被收上去了。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史书提到雍正功绩就一定会提到火耗归功,但从治理官员的角度,对国家未必是裨益。古人当官的一大初衷是取得实惠,但明清两代的官员俸禄都极低,经年累月后官场都形成了各种潜规则式的“捞钱”的法子,大部分帝王都默许了,雍正以火耗归功增加了养廉银,实际上是把征税权收归朝廷,各级地方官的进项实际在减少,这对官员士气是不小的打击,效力朝廷的心思也随之减损,而且不少官吏依然在暗中加派征收,这也降低了火耗归功政策的效力。所以黄宗羲定律真的有几分道理,初衷虽好,但落实到实处往往事与愿违
: 发自「今日水木 on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FROM 112.2.4.*
火耗归公是因为以前收火耗各地自定标准,相当于各地自定税率,多收的钱不入国库。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火耗归公的核心,是加税!
: 大清国策是永不加赋,所以大清怎么才能增加收入呢?
: 火耗归公啊!火耗归公以后,胥吏贪官会继续想办法收火耗,但被骂的是官吏,我大清可是永不加赋的。
: ...................
--
FROM 171.116.82.*
这些钱本来都属于苛捐杂税,属于地方官贪污腐化的内容啊。
正确的措施不应该是取消火耗,彻底践行大清永不加赋的国策么?
为啥要把这些各地私自定的标准合法化,收入国库呢?
这不就是换个名目加税么?
而且火耗归公也不是雍正这一次
后面有机会就来一次。。。
【 在 thre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火耗归公是因为以前收火耗各地自定标准,相当于各地自定税率,多收的钱不入国库。
:
--
FROM 112.2.4.*
清朝税率2%,2%的税率都快亡了,现在连2%都不让收了。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些钱本来都属于苛捐杂税,属于地方官贪污腐化的内容啊。
: 正确的措施不应该是取消火耗,彻底践行大清永不加赋的国策么?
: 为啥要把这些各地私自定的标准合法化,收入国库呢?
: ...................
--
FROM 171.116.82.*
这个争议不大吧。雍正时期国家和朝廷要收权了。一抓一放是惯用的治国手法。雍正时期的收权相当漂亮。这自然是朝廷和国家中有高人了。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史书提到雍正功绩就一定会提到火耗归功,但从治理官员的角度,对国家未必是裨益。古人当官的一大初衷是取得实惠,但明清两代的官员俸禄都极低,经年累月后官场都形成了各种潜规则式的“捞钱”的法子,大部分帝王都默许了,雍正以火耗归功增加了养廉银,实际上是把征税权收归朝廷,各级地方官的进项实际在减少,这对官员士气是不小的打击,效力朝廷的心思也随之减损,而且不少官吏依然在暗中加派征收,这也降低了火耗归功政策的效力。所以黄宗羲定律真的有几分道理,初衷虽好,但落实到实处往往事与愿违
: 发自「今日水木 on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FROM 171.13.240.*
我没有否认清代税率低啊。
明代税率比清更低啊。明代三饷加派后的税收数量,还不如大清正税多呢。
但是清喜欢说明代税重所以亡国了
大清永不加赋云云。
我只是揭穿大清永不加赋口号的真实面貌而已。
【 在 thre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朝税率2%,2%的税率都快亡了,现在连2%都不让收了。
:
--
FROM 112.2.4.*
由于白银流入,整体是通胀的,不计算白银购买力谈税率是不合理的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没有否认清代税率低啊。
: 明代税率比清更低啊。明代三饷加派后的税收数量,还不如大清正税多呢。
: 但是清喜欢说明代税重所以亡国了
: ...................
--
FROM 171.116.82.*
虽然整体是通胀的,
但我提的三饷加派和清初顺治年之间(清代税收最低点)
相差只有几年,是完全可以类比的。
清代顺治年间,统治没有崇祯统治范围广,但税收远比崇祯税收多。
大清根本不是因为轻徭薄赋赢的。
但却喜欢装逼吹自己轻徭薄赋。
就像大清虽然实际上坏事干的多
但喜欢说自己待汉人不薄。
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么。
【 在 thre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由于白银流入,整体是通胀的,不计算白银购买力谈税率是不合理的
--
FROM 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