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粉说“明代八股可没有限制史论,没有限制发表观点”
可
明粉说清科举取消经史
我查到的说法是
“科举制的改革被提上日程,主持此项工作的便是康熙朝的李光地。他提出改革科举,导向与目标非常清晰,就是使士子务实学。按《文贞公年谱》载,他明确指出:“采虚声,与受贿嘱,厥罪维均。又以制义者,遵守传注,佐佑六经,使人穷经明理,极有补于世教。才气骛驱,名为貌古,而实与经旨背驰,则掎摭粪壤,势必晦涩蒙昧。若晚明之为心声如此,治忽何征用?”在李光地看来,安邦治国,须有真才实学,目前科举突出弊端,正在于士子荒疏经书古文,忽视穷经明理。科举改革,就是要抓住这个要害,“破俗还淳”,革除“沿俗学之弊”“以正事端士趋,以宽大培士气”,引导士子多读深研中国历古圣经贤传,学有根柢,扭转为应付考试而不务实学积弊。
因此,应改革考试内容,使科举能选拔出真才实学人才。科举考试内容如何改革,李光地亦提出具体主张。清朝建立后,科举考试内容与程序承袭明制。乡试一般分为三场,首场试四书五经经义,二场试论、判、诏、诰、表,
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会试内容和程序,基本和乡试相同,只是难度更大。李光地基本认同这些内容与程序,然而主张具体做法应加以调整,同时要让考生答题更多阐述己见。他明确提出,乡试会试出题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这个核心地位不能动摇。但是,范围应加以拓展。
诸如,《公羊传》《谷梁传》与孔子有很大关系,是与《左传》同为解说《春秋》的儒家经典,应当纳入阐释经义范畴。首场考试,最为重要。原来解四书三篇,不变,解五经从四篇减为二篇,如此即可观测穷经明理程度,多了没必要,徒以浪费士子精力。更重要的是,五篇说经文章,皆“令学者述先儒之异同,而析其孰为是,孰为非,皆所不可。则自出己意”。第二场原来试论《孝经》一篇,判语五条,诏、诰、表各一道,改为试论二篇,但不试《孝经》,改试朱熹《通鉴纲目》及《性理》,因《孝经》虽圣人所作,亦属儒家经书,但篇幅最少,可出题目不多,每年题目重复雷同,故应改变。判语五条,表一道,皆取消。为促使士子注意音韵学习,可采取唐代做法,试作诗两首。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从原来五篇改为三篇。考试淘汰程序,“首场试毕,取三倍人数进二场,余皆罢归。复取二倍进三场,刷去者亦如之,而后登其半”。此外,李光地又提出,借鉴唐宋做法,重视制科,尤其博学宏词科,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无论已仕未仕,凡经督抚推荐,皆可赴京应试。五年举行一次,使兼通数经者,尤其研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及《周礼》《仪礼》《礼记》精熟者,得以发挥所长。录取之后,授史馆职务。博学宏词考试同年,
又开“试天文、律历,专门名家,分别录用”。在李光地看来,实施这些改革,
可极大扭转士子沉溺八股虚文,实现“士皆务实学”科举初衷。”--
FROM 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