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秦始皇以为自己真的可以长生不老?
不然不会不立太子啊,人死了肯定要传位,考虑到徐福替始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所以秦始皇应该是以为自己真的盖过三皇五帝,真的是上天之子,可以不死。
--
FROM 159.226.177.*
那他修墓干啥呢
【 在 nim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然不会不立太子啊,人死了肯定要传位,考虑到徐福替始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所以秦始皇应该是以为自己真的盖过三皇五帝,真的是上天之子,可以不死。
--
FROM 223.72.74.26
俩手准备。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他修墓干啥呢
--
FROM 117.139.198.*
秦始皇不立太子应该有多种因素:
1、缺乏经验。第一个大一统,没有前任经验可参考。刚过去的春秋战国时期,太子他国为质、亲临战阵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也就是说,太子只是有优先被培养权,但重要性和后世的太子比还是差一些。毕竟,当时是大争之世,外部竞争压力大,官僚系统也没有后世那么成熟(很多贵族宗室,能力上无法像后世那样层层选拔上来的有保障。),传位倾向于选贤:你得为国立功,你得去摔打,哪像后世那些深宫里长大的太子?(秦始皇他爹邯郸为质的经历,在华阳夫人选嫡子时就是一个加分项,至少能拿来说事儿,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的。)这样,太子深度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政治军事活动,继位前被废、死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太子死掉了,再换一个就是了,没那么金贵。国君没儿子了还有宗室可选。你看燕太子丹,在赵秦两国都当过质子,最后燕王喜急眼了说让他献人头就献人头(介倒霉孩子。)。天下初定,秦始皇由于思维惯性和时代局限性,也没有特殊的事件刺激他,没来得及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是有可能的。甚至把扶苏赶到边地,有人根据后世的经验就说那是断绝了他继位的可能性,我觉得未必,这里边不排除也有因为思维惯性而想锻炼摔打他一下的考虑。灭国统一有清晰的界限,但思想观念的转变则是缓慢的。
2、秦始皇没立皇后(正妻),也断了历史上很多时候“子以母贵”情况的可能。这一点可能是他之前为防止外戚干政的一个措施,毕竟当时各国王族联姻,他的“老婆”们也大概率都是六国王室(至少统一之前如此。)。比如扶苏的母亲就有传言可能是楚国人(根据后来陈胜造反打扶苏的旗号这一点推的。)。可能也是受之前宣太后以及他妈赵姬的刺激吧,没有皇后,也就没那么多P事儿,老子自己独掌权柄,挺好。
3、再就是他死得突然,他自己也没料到自己就那么早死了。再多活十年,他可能也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他也许是真的相信有长生不老的方法,但对自己能不能找到是不确定的。有没有可能性,和自己能不能,是两个问题。
【 在 nim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然不会不立太子啊,人死了肯定要传位,考虑到徐福替始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所以秦始皇应该是以为自己真的盖过三皇五帝,真的是上天之子,可以不死。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不排除是年纪大了。想投机。一味向宗教界靠拢来拉拢民心。只是有可能。大家说呢?
【 在 nim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然不会不立太子啊,人死了肯定要传位,考虑到徐福替始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所以秦始皇应该是以为自己真的盖过三皇五帝,真的是上天之子,可以不死。
--
FROM 120.219.40.*
这个问的还挺有针对性的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他修墓干啥呢 ...
--
FROM 221.222.20.*
什么叫没有先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没有储君?秦始皇自己没当过太子?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秦始皇不立太子应该有多种因素:
: 1、缺乏经验。第一个大一统,没有前任经验可参考。刚过去的春秋战国时期,太子他国为质、亲临战阵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也就是说,太子只是有优先被培养权,但重要性和后世的太子比还是差一些。毕竟,当时是大争之世,外部竞争压力大,官僚系统也没有后世那么成熟(很多贵族宗室,能力上无法像后世那样层层选拔上来的有保障。),传位倾向于选贤:你得为国立功,你得去摔打,哪像后世那些深宫里长大的太子?(秦始皇他爹邯郸为质的经历,在华阳夫人选嫡子时就是一个加分项,至少能拿来说事儿,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的。)这样,太子深度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政治军事活动,继位前被废、死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太子死掉了,再换一个就是了,没那么金贵。国君没儿子了还有宗室可选。你看燕太子丹,在赵秦两国都当过质子,最后燕王喜急眼了说让他献人头就献人头(介倒霉孩子。)。天下初定,秦始皇由于思维惯性和时代局限性,也没有特殊的事件刺激他,没来得及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是有可能的。甚至把扶苏赶到边地,有人根据后世的经验就说那是断绝了他继位的可能性,我觉得未必,这里边不排除也有因为思维惯性而想锻炼摔打他一下的考虑。灭国统一有清晰的界限,但思想观念的转变则是缓慢的。
: 2、秦始皇没立皇后(正妻),也断了历史上很多时候“子以母贵”情况的可能。这一点可能是他之前为防止外戚干政的一个措施,毕竟当时各国王族联姻,他的“老婆”们也大概率都是六国王室(至少统一之前如此。)。比如扶苏的母亲就有传言可能是楚国人(根据后来陈胜造反打扶苏的旗号这一点推的。)。可能也是受之前宣太后以及他妈赵姬的刺激吧,没有皇后,也就没那么多P事儿,老子自己独掌权柄,挺好。
: ...................
--
FROM 111.9.5.*
传说扶苏他妈是卫国人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秦始皇不立太子应该有多种因素:
: 1、缺乏经验。第一个大一统,没有前任经验可参考。刚过去的春秋战国时期,太子他国为质、亲临战阵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也就是说,太子只是有优先被培养权,但重要性和后世的太子比还是差一些。毕竟,当时是大争之世,外部竞争压力大,官僚系统也没有后世那么成熟(很多贵族宗室,
: ..................
--
FROM 119.119.39.*
我说的不是“储君”的先例,而是实控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先例。我帖子里说过了: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结构都完全不同。后世成熟的官僚制下,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底下都照常运转,先秦时代根本无法想象,那时候对于君王做具体事情的素质要求也高得多。如此,先秦年间对储君的要求比后世成熟大一统的要求高得多:后世的,只要当个吉祥物,跟着老皇帝身边学习就可以了,具体的事自有层层选拔上来的能人来做。而先秦年间,外部竞争压力大,储君,呵呵,那是要锻炼摔打的。能力不足的,即便坐上王位也坐不稳,随时可能被宗室内的野心家取代。后世呢,官僚的一切都来自皇权,官僚系统会自觉地维护皇权。春秋战国年间,他国为质的太子不少,亲临战争的也有之。这在后世的大一统年代是难以想象的。而在继位前如此深度参与内外政治、军事活动,储君在继位前被废、死去的也就多了,这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新鲜事儿,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太子、储君的定位和后世是不一样的。最倒霉的比如燕太子丹,两次他国为质有他,参与合纵有他,最后为保燕国苟延残喘,被燕王一声令下砍下脑袋的还是他……对了,还有马陵之战死掉的魏国太子申,也是亲临战阵。春秋时代就更多了,虽说有一些是国君为了易储而故意让太子去送死的情况,但也说明:当时的储君没有那么金贵,出去打仗也并非禁忌。国君这么干连个死谏的人都没有,放在后世怎么可能?总之,先秦的储君们面临的是:对内,权力分散,竞争激烈,自己不得不加强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对外,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巨大压力也对自己未来的那个“职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得先储备啊。何谓“储君”?你当国家的“储备国君”的同时,你自己也得玩命储备自己的能力、人望啊。先秦的储君们,想不卷都不行。
秦始皇作为大一统的第一个“先例”(周代的那个,没有“实控”,说了不算数的就不提了。),他是带有先前时代的思维惯性的。从秦朝建立之后的一系列没有及时转型的政策也能看出一二。那么,对于储君的观念,他也大概率不可能马上转换成和后世一致,这从他不立太子这一件事也能看出来。当时甚至连个提醒他的人都没有,可见这种观念的缺失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事实上,大一统之后,外部竞争压力几乎消解为零,但秦在各方面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跟上,也是造成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观念的落后,不仅仅体现在制度上,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皇帝对待继承人问题上。
离我们更近的是后来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很多后来时代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我们对一些概念也不自觉地会用后来时代形成的印象来去思考。其实,同样的一个名词、概念,在先秦年间和后世大一统时代,可能内涵完全不同。我觉得,我们读历史,还是应该回到具体的环境下去思考,这样才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让历史来反过来迎合我们已有的“成见”,改造成加固我们固有观念的论据。
【 在 moonwal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什么叫没有先例?
: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没有储君?秦始皇自己没当过太子?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