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靖康之耻,是不是中华民族5000年第一耻?
如果用中华民族来套,那属于民族内斗
【 在 ximei 的大作中提到: 】
: 秦子婴:宫殿被毁,无能至死
: 汉献帝:无权无势,寄人篱下
: 晋怀帝:宗亲被辱,无能为力
: ...................
--
FROM 123.124.134.*
完全胡扯,东晋北方即便大部分人口管理不到统计不到也比南方多着数量级。哪可能只有几百万。大部分北方人没有南迁,南迁的士族碾压南方本地,流民组建的北府军成为依仗。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五千年里最危险的时刻是五胡乱华。
: 彼时,北方中原汉族人口已经被消灭到只剩下三百万人。
: 与此相比,你列举的历代,都不算啥。
: ...................
--
FROM 125.35.85.*
【 在 meza 的大作中提到: 】
: 完全胡扯,东晋北方即便大部分人口管理不到统计不到也比南方多着数量级。哪可能只有几百万。大部分北方人没有南迁,南迁的士族碾压南方本地,流民组建的北府军成为依仗。
关于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族人口锐减至百万级的历史记载,结合多份文献与考古证据,
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核心文献支持:
一、正史与官方记载
??《晋书·地理志》?
记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全国户籍人口为377万户、约2380万,其中北方人口占比60
%以上(约1430万)123。至东晋初年(318年),北方汉族人口已锐减至约400万,降幅
超过70%127。此数据被《中国人口史》等现代研究沿用,成为学界主流观点123。
??《资治通鉴》与《十六国春秋》?
记载冉闵“杀胡令”后,北方胡人大量西迁,死亡人数达“十之八九”,而汉族人口在
胡人减少后恢复增长147。北魏统一北方(439年)时,官方统计汉族人口仍不足400万7
。
--
FROM 112.47.69.*
好笑,胡人证券天天风雨飘摇哪有什么统计?这叫什么支持?官方统计,三囯全国才七八百万,而且西晋几十年就从1500万增加到3500万,你那个是太康年间的数据本来就有多种版本,后面你可以看一看辨析,中国人口史估计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就达到3500万左右。
所谓太康元年人口辨析
《晋书·地理志》总序云:“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平均每户6.57人;《晋太康三年地记》记载:“晋户三百七十七万,”其户数较《晋志》记载的太康元年多132万,增加53.8%,倘亦以平均每户6.57人计,则有24,768,900口。《隋书·地理志》记载:“晋太康之后,文轨方同,大抵编户二百六十余万。”又宋人郑樵《通志》记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户口簿记三卷,”以上除《晋志》详列各郡国户数外,《隋志》及《晋太康三年地记》仅寥寥一语,无可足证。《通志》所记户口簿记业已亡佚不存,更无从稽考。
历来史家多视《晋志》所记为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口数,如《通典·食货》、《文献通考·户口考》、《册府元龟·邦计部·户籍门》及《资治通鉴·晋记》等,均沿袭《晋志》不变。倘细加稽考,实大有商榷余地。
北朝所谓不足四百万完全不值一驳。管理崩坏,统计不到而已。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关于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族人口锐减至百万级的历史记载,结合多份文献与考古证据,
: 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核心文献支持:
: ...................
--
FROM 125.35.85.*
【 在 meza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笑,胡人证券天天风雨飘摇哪有什么统计?这叫什么支持?官方统计,三囯全国才七八百万,而且西晋几十年就从1500万增加到3500万,你那个是太康年间的数据本来就有多种版本,后面你可以看一看辨析,中国人口史估计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就达到3500万左右。
: 所谓太康元年人口辨析
: 《晋书·地理志》总序云:“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平均每户6.57人;《晋太康三年地记》记载:“晋户三百七十七万,”其户数较《晋志》记载的太康元年多132万,增加53.8%,倘亦以平均每户6.57人
: ...................
关于北魏439年统一北方时汉族人口不足400万的文献依据,综合历史记载与现代研究,
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核心证据:
一、正史与户籍残片
??《魏书·食货志》与《晋书·地理志》?
记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北方户籍人口约1430万,至北魏统一时锐减至不足400万14
5。这一数据来源于北魏初期的“检括户口”政策,但受限于战乱后的统计能力,实际可
能存在隐漏。
??《资治通鉴》与《十六国春秋》?
记载冉闵“杀胡令”后北方人口结构剧变,至北魏统一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千里无烟爨
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间接佐证汉族人口锐减56。
二、出土文献与经济档案
?敦煌文书《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户籍残卷》?
显示河西地区每户平均仅2.5人,远低于正常水平,反映战乱导致家庭结构破碎。学者推
算此时北方总人口约400万,其中汉族占比约七成45。
?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的粮税简牍
记载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时,强制迁徙的河北汉族人口仅46万,加上原有居民,
核心区域汉族人口不足百万。至439年,经40年恢复仍不足400万14。
三、现代研究推算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通过对比西晋与北魏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赋税记录,推算439年北方汉族人口在350
万-400万之间,其中:
河北地区约120万(含隐户)
关中地区约80万
河西走廊约50万
并州、幽州等地约100万45。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指出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大量人口被豪强隐匿。太武帝时期(439年)实际控
制的汉族在籍人口仅280万,若计入隐户可达380万左右17
--
FROM 112.47.69.*
这些完全都是以孤立材料推测。以路遇《中国人口通史》和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的综合结论,也不支持你剪裁的内容。甚至根本没有北方汉人只有不到四百万的说法。
十六国初期,有前赵、后赵、前凉等鄭荃,据《中国人口通史》推测:刘聪汉人口300万,刘曜前赵280万,石勒后赵200多万,慕容氏燕130多万,拓跋氏代100多万,张氏前凉100多万,河套地区20多万(匈奴居多),黄淮之间200万多,总共1300多万。
十六国中期,留下了重要的户籍信息。370年,前秦灭前燕之后,得到前燕的户籍有245万户,998万人口。前燕的统治范围包括辽东、辽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大概是华北地区。这样说来,当时华北地区的人口是超过1000万的。又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数据,前秦早期有人口390万,前凉100万,代国100万,这样北方总共有1588万。
十六国后期,由于前秦的统一崩溃,北方陷入了更大规模的混乱。其中代大约150万,后秦大约340万,西秦70万,后燕900万,凉州80万(这两个数据可以认为有些高估)。那么北方总人口为1540万。考虑到混战剧烈,最少也有1200万人以上。
相比于西晋时期北方有2000多万的人口,十六国时期确实出现了大规模的下降,但是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从西晋灭亡到前秦统一时期,北方没有完全达到混乱的程度,个别鄭荃也采取了有利于经济恢复的措施。例如前燕慕容氏在割据辽西时期就鼓励农业生产,安置流民,使得这里的人口达到了西晋时期的10倍。前燕进入中原后,总体也比较稳定,因此人口甚至能够增长。
而且,当时,中原汉人也并非只有南渡一条避祸的路,比如还有大量的人口迁徙到了河西走廊,因为这里的局面相对稳定。439年,北魏灭北凉,得到姑臧城的人口就有20万,当时北凉的人口大约是200万。而西晋时期,凉州的户籍只有3万户,20万人。因而,在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的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增长。
还有一个因素,东晋曾多次收复部分北方领土,这些数字都不在北朝计算范围之内,但也是北方人口。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北魏439年统一北方时汉族人口不足400万的文献依据,综合历史记载与现代研究,
: 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核心证据:
: 一、正史与户籍残片
: ...................
--
修改:meza FROM 125.35.85.*
FROM 125.35.85.*
你过于依赖deepseek了,早就说过所有AI都有幻觉问题,就是会编资料。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
: 关于北魏439年统一北方时汉族人口不足400万的文献依据,综合历史记载与现代研究,
: 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核心证据:
: ...................
--
FROM 223.70.153.*
北魏时期更是南北逆转,北方开始压到优势的时期,所谓哀叹"衣冠文物尽在中原"就是这个时期。怎么可能北方人口最低谷?
几个数据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3,350,000户 17,000,000人 数据出自《中国人口史》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906,874户4,685,501人 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应明显低估。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 3,375,368户 20,252,208人 数据出自《文献通考卷十》。
根据《中国人口史》观点,当时全国有一半的人口沦为依附民。士族不仅侵占土地,而且还隐蔽人口,影响国家的赋税。北魏初期,推行了简单的宗主督护制。将北方的士族分为“三等九品”,按照财产的多寡来征税。而宗主督护制就是统治地方和征税的官员。由于士族隐瞒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使得贫富难辨,史称“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后来实施均田制以保护自耕农,三长制以限制世家大族。为了清查世家大族的隐匿人口、土地的现象486年取消宗主督护制,实施了“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三长的任务主要是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再加上租调制,减轻农民的负担,降低了依附豪强意愿,再加上前述由于士族被清查出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许多隐蔽人口也乘机脱离士族的控制,成为了编户齐民。北魏中期的人口统计的爆发增长,并未人口自然增长,反而印证了现代学者人口估算的科学,从无可能整个北方,中原只有区区三百多万人口。如前述通典食货志所记录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906,874户4,685,501人,南朝基本统一安定,也是只有四百多万人口么?按同一来源,北周吞并北齐时,只有599,604户约900万人。对记载的统计数字要有基本认知常识好么?
因此,学者王育民在《十六国北朝人口考察》中认为,北魏后期(东西魏,北齐北周),实际户口数达600万户 、3500万人 ,加上南陈的1500万人,南北总人口恢复回五千余万。而隋大业五年890多万户数据,王育民也认为实际应该有6200万人。基本上符合人口发展规律。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北魏439年统一北方时汉族人口不足400万的文献依据,综合历史记载与现代研究,
: 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核心证据:
: 一、正史与户籍残片
: ...................
--
FROM 125.35.85.*
侯景之乱后南朝人口锐减,南陈应该远不到1500万(官方纪录才200多万,考虑隐匿人口也很难超过500万吧)
【 在 meza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魏时期更是南北逆转,北方开始压到优势的时期,所谓哀叹"衣冠文物尽在中原"就是这个时期。怎么可能北方人口最低谷?
: 几个数据
: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3,350,000户 17,000,000人 数据出自《中国人口史》
: ...................
--
FROM 223.70.153.*
女真猛安谋克,到金国后期增长到500多万,占到了人口十分之一以上,占据大量良田,这叫跟老百姓没关系?
你那一套给异镞侵略者涂脂抹粉的套路就别装什么自由派了。
【 在 thecomm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不是老百姓的耻,宋徽宗本身就是个大昏君,不是活该吗。
--
FROM 223.1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