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你原帖中讲的是 潼关不仅是一道关,而且也是文化社会的一个分界线。也就是你认为潼关不仅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而且关内关外的文化社会因为潼关的存在而不同,潼关是分化社会的分界线。 所以你才用 是文化社会的分界线的山海关做对比。
而我回帖的内容就是针对你 这句话的后半段的,我认为从文化社会这个角度,潼关不是分界线,但山海关是。
你的回帖讲的重点是潼关的军事作用如何重要,安全管理模式。战时关内关外不同管理模式,这个模式也是军事方面的,文化社会不会因为突然爆发的战争就改变。所以,你对潼关内外文化社会的认知是不正确的,就不要再牵强的用战时关内关外安全管理模式不同 解释 文化社会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了。
人都有认知上的不足,别人指出来也挺好的。哈
【 在 cuipingshan (cps)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民俗和社会经济格局。潼关是关治,是行政和安全管理模式。遇到战时,通关内外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就算是一个行政区,也会不同。哪怕现在北京,五环内外、六环内外,实行的就是不同的管理模式。你就没办法。
: 古代,军事的地位很高,基本是军政合一。明代以后行政权才基本逐渐独立。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家的发展,才行政权高于军管权。
: 用山海关和通关相比,的确不是完全合适,毕竟东北没有过中央政权,也没做过全国都城,这只是一个比喻。不用那么严苛。用它类比主要是因为地形的类似。其实南京也是一样,更像唐墨河唐后的观众,但是南京地形和关中不像,不好比喻。在唐末以及烫唐后,关中的地位逐渐减低
: ...................
--
FROM 120.2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