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shuusaku (空華競下·天琴自張) 的大作中提到: 】
: 原文
:
: 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此像。中國僧將來漢地。諸國不許。各愛護之。不令出境。王令依本寫留之。今後傳者。乃至四寫彼本今在楊州長樂寺。亦云龍光瑞像云云。
:
: 我的注解:
:
: 首先“此像”肯定指的是原物,因為中天竺諸國不允許僧人(“中國僧”在這裡是中天竺僧的意思)將其帶出境,原像所在國的國王只允許依照原物翻刻之後帶走。後面部分的歧義出現在“今後傳者。乃至四寫彼本今在楊州長樂寺”一句,因為它有“今後傳者。乃至四寫。彼本今在楊州長樂寺”和“今後傳者。乃至四寫彼本。今在楊州長樂寺”兩種斷句方式。稻本泰生在《優塡王像東傳考-中國初唐期を中心に》第110條注釋中,認為第一種斷句的意思是長樂寺像即是原像,同時此像被模刻了四次;而第二種斷句的意思是長樂寺像為原像的第四次模刻。但他無法確定哪個是正確的解讀。
:
: 首先我認為他對“四寫”的解讀有問題。當「四寫」與「彼本」放在一起時,指的是對「彼本」的四次模刻;而當「四寫」單獨出現時,則翻刻並不一定直接翻刻自原物,也有可能是間接模刻。因此,第二種斷句方式稍微有點不妥,因為如果這樣斷句的話,那麼整句話的意思就變成“如今漢地流傳的旃檀像,已經是原像的四次模刻,如今在長樂寺的那尊,也被稱作龍光瑞像”,那麼讀者不禁要問其他三尊在哪裡,還要問為什麼專門點出長樂寺的這尊,因為其他三尊也是從原像的直接模刻,神聖度相同。
:
: 當然,稻本對第一種斷句的解讀也有問題。因為前文已經說明原像不能被帶出天竺,因此長樂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原像,應該是參照原像模刻、被天竺僧帶到漢地的那一尊。那麼“今後傳者。乃至四寫。彼本今在楊州長樂寺”應該被解讀為“如今在漢地流傳的優填像,也被模刻了四次,而其原本(即被天竺僧帶到漢地的那一尊)在楊州長樂寺(因為道宣一直到640s還認可龍光瑞像的正統地位,因此此時還可以把大明寺像認為是模刻的)”。(當然,道宣在文後也承認自己“言多蹇陋”:「余於唐武徳九年六月内。爾時搜揚僧伍。無傷俗譽。且閉戸依所學撰次。但意在行用。直筆書通。不事虯文故。言多蹇陋。想有識通士知余記志焉。」因此難以讀通也是有此原因的。)
"不事虯文故。言多蹇陋。"这是作者自谦。
作者本人师承名门,通梵汉双语,研究的是学术性很强的佛学经典,生活在辩驳切磋的氛围中,写的面向广大僧众(其中包含许多潜在辩论对手)的指南综述。其语言能力、思辨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太可能写出字面上可作两种截然相反解释的句子。
这个日本人的古文阅读能力有限。断句可以有两种,但作者意思只有一种,就是说原版佛像“今在楊州長樂寺”。
--
FROM 120.24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