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名人的评价:
一对皇帝不恭。这我们以前说过,这一点可能也是当时陶侃企图废黜王导的原因之一,如今,晋成帝已经成年,理应亲政,但是,由于晋成帝信任王导,而王导也没有主动归政,对此,侍中孔坦每以国事为忧,曾经从容对晋成帝说:“陛下已经成年,圣明的品德逐渐增长,应该广泛听从朝臣们的意见,听取治国安民的道理。”史书记载,咸康元年三月,王导借口有病,不参加朝会,晋成帝带着东晋群臣,亲自到王导家中饮宴,并拜见王导妻子曹氏,后来,在咸康二年,二月,王导的堂弟、尚书仆射王彬去世,而前此,朝廷已经决定在该月给成帝举行大婚典礼,有人为了讨好王导,建议皇帝停止大婚,侍中孔坦再次劝谏。
二任用非人。我们说过王导任用桓景、赵胤、匡术、贾宁等人,这些人都骄纵不法,而且,到后来,王导竟然任命赵胤为护军将军,孔坦的叔叔孔愉说:“中兴以来,处此官者,周伯仁(周顗)、应思远(应詹)二人。今天确实缺少有才之人,岂能让赵胤这样的人做!”但是,王导不听。
三不问政事。王导到了晚年,从原来的不督查地方政事,到后来不管理下属“几案”之事,一直发展到什么事情都不管,尸位素餐,任凭一切自生自灭。《世说新语,政事》记载: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 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按:此时庾冰不知具体担任什么职务,似为中书监,王导去石头城看望他,说:“天气炎热,可以稍微省略一些政务。”庾冰却回答他说:“您的一些做法,天下人并不觉得合适。”这说明,对于王导的诸多做法,很多大臣是不满的。紧接着上条,《世说新语》又记载: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说的是:在王导末年,完全不完全不料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他自己感叹说:“大家都说我糊涂,后人定会怀念我这中糊涂。”这当然是王导在自我辩护,反过来,起码可以印证,在其晚年根本不处理政务的事实。虽然王导本人不问世事,尸位素餐,但是,他身边的小妾雷氏却“颇预政事”,收受贿赂,因此,蔡谟称之为雷尚书。
四排除异己。王导听说孔坦多次劝谏晋成帝之后,内心十分不满,将孔坦从侍中位置上拿下,外调为廷尉。孔坦怏怏不乐,托病离职。到咸康二年,孔坦病重,庾冰前去看望他,不禁流下眼泪。孔坦慷慨说道:“大丈夫将要死去,你来不询问治国安家之术,竟然象儿女子那样哭哭啼啼相问啊!”临死前,孔坦还不忘给庾冰写信,勉励他“使九服式序,四海一统,封京观于中原,返紫极于华壤。”很快的,这位忧国忧民、并曾经积极主张北伐的孔坦就死去了,享年51岁。
【 在 samul12 (带着鱼杆去冰河)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晋时南方并没有充分开发,力量是很有限的。
: 北方来的流亡士族和南方本地士族有很深的隔阂和潜藏的矛盾,同时东晋皇室又没有建立权威,这两者是多次叛乱的主因。
: 东晋政府不能有效利用南方的力量,作为外来政权,首先考虑的是稳定和掌握南方。
: ...................
--
FROM 139.2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