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蒙考古学家发现了班固为汉朝彻底击败匈奴而作的《燕然山铭》。有大汉情
结之人常因“燕然勒碑”而欢呼“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但真实历史是,南匈奴单
于首先侦测到北匈奴的内部动乱,主动向汉朝建议出兵 。窦宪率领的4.6万骑兵里,3万
是南匈奴人,剩下的1.6万中还有一半是羌人 。可以说,是汉朝率领南向中原的游牧族
群共同迫使北匈奴西迁的。
这一幕,后世也屡屡重现。突厥学者列为始祖文物的《阙特勤石碑》的突厥文一面上,
突厥可汗哀伤抱怨:为什么“九姓乌古斯”(维吾尔先民回纥)要与唐朝合作而围攻自
己,为什么草原族群总是要迁徙到中原去生活 。
图片
我国北方游牧地区地貌
这是游牧社会不团结吗?不是。从地理气候上说,每当草原寒潮来临时,北方的游牧族
群都会向南迁徙。从资源禀赋上说,草原地区所能承载的人口只是农耕地区的十分之一
,游牧族群必须从中原获取粮食、茶叶、丝麻织品以维持生存和开展贸易。中原对周边
族群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 。与更北的族群愿意向西发展不同,漠南
族群更想与中原融合。他们与中原共享着北中国经济交通网络,更容易在荒年获得粮食
,更容易以低廉成本进行贸易,从而多次形成经济社会共同体。久而久之,从地理到经
济,从民俗到语言,从文化到制度,一千五百年后,一个囊括东北亚的政治共同体最终
形成。
图片
我国中原农耕地区地貌
燕然山之战后,南匈奴深入汉土,在北方边郡游牧生息。由于汉朝怀柔远人的政策,他
们不缴税赋,但要接受郡县制的人口管理 。今天在宁夏、青海、内蒙、陕西、山西发现
南匈奴墓地,既有汉式墓穴,又有草原的头蹄葬,青海还出土了受封匈奴首领的“汉匈
奴归义亲汉长”的骆扭铜印 ,胡汉文化彼此交融。南匈奴南下前后,内迁的还有西北的
氐羌、东北的鲜卑、漠北的羯人。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
。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
万。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1500万,汉人只占三分之一。有人误以为“汉化
”就是“同化”,是“大族群”靠着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改变“小族群”的生活方式。
但真实历史是,北方五大胡族不仅军事占优势,人口数量也占优势 ,完全可以按照老习
惯“牧马中原”,完全可以“胡化”汉人,但他们却主动选择了一条“汉化之路”。
汉化之路,由南匈奴开启。
五胡政权中第一个建立王朝并灭亡西晋的,是南匈奴人刘渊。他是南匈奴羌渠单于之曾
孙,因汉匈和亲而改为刘姓。作为贵族子弟,刘渊曾在晋朝宫廷中游学,他读《毛诗》
与《尚书》,学《史记》与《汉书》,最爱《左传》和《孙吴兵法》。他割据山西称帝
,却并不想恢复匈奴的北方故业,而非要以“汉”为国号统一天下。为此,他自称是刘
邦、刘秀、刘备之后,为了说明“汉代之甥”与“兄亡弟继”的合法性,他竟将“扶不
起的阿斗”刘禅也设个牌位祭拜起来。
图片
《汉书》
但刘渊的政权并未延续,被羯人石勒所灭。羯人“高鼻多须”,属于塞种人,曾依附匈
奴为“别部”“杂胡”。石勒的出身与刘渊不同。刘渊是游牧贵族,混迹于宫廷;石勒
是雇农奴隶,流浪于民间。但石勒也一样喜爱汉文化。他不识字,却“雅好文学”,爱
听人给他念《汉书》。太子石弘受他安排而完全变成了儒生。但石勒也没有成功,统一
北方的基业被残暴的后代败光。从后赵的废墟里,又诞生出了慕容鲜卑的前燕和氐人的
前秦。
五胡政权中第一个统一北方的是前秦苻坚。前秦发家于秦之关中故地,领土一度“东极
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但没几年,就因仓促伐晋而败亡。在前秦的
“残躯”上,分化出羌人姚氏的后秦、慕容鲜卑的后燕、匈奴赫连的大夏。
混战中,拓跋鲜卑从蒙古草原一路打来,力破群雄,定国号为魏。经过三代人励精图治
,终于统一北方百余年。北魏随后分别演变成了北周和北齐,再由北周统一北方并开出
了一统天下的隋唐。
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最接近一统天下的政权,汉化程度最高,汉化态度也最坚决。
苻坚生于世代好酒的氐人家族,是戎马倥偬的豪雄,却自小熟读经史。即位后最重文教
,每月亲临太学,考问诸生经义。他的目标,是道德上要不坠“周孔微言”(周公孔子
),实践上要超越“汉之二武”(汉武光武)。他打服西域,却送回汗血宝马,要显得
比“为马打大宛”的汉武更高一筹。他一边打东晋,一边在朝廷里为东晋君臣留好位置
修好府第,要模仿“兴灭继绝”的周政。他俘虏了慕容鲜卑却不肯杀,安排慕容暐与慕
容垂君臣入朝为官。无数人劝他消除隐患,他却非要树立以德服人的榜样 。他刚在淝水
战败,鲜卑豪杰们果然造反,建立后燕和西燕。苻坚对“仁义”的偏执程度,曾被讥讽
成“不肯半渡而击”的宋襄公。
有人说前秦亡于“过于汉化”,但之后的拓跋北魏统一北方后,却比前秦更加彻底地推
行“汉化”。道武帝拓跋珪说“为国之道,文武兼用”。太武帝拓跋焘大量重用汉人士
族,把河西学者迁到首都,鲜卑子弟都得跟着学儒典,“于是人多砥尚,儒学转兴”。
孝文帝拓跋宏更是“体制性汉化”。他迁都洛阳,仿照两晋南朝官制;命令鲜卑人定门
第、改汉姓、说汉语;自己带头并让弟弟们和汉人士族通婚。
有史家认为,北魏之所以能统一北方,演化出的北周与隋朝之所以能统一全国,是因为
他们“改汉俗行汉礼”。不尽然。因为天然习汉俗行汉礼的南朝并没能统一天下。北魏
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进行了大一统精神的政制改革,再造了秦汉儒法国家形态。
图片
出土的北魏仪仗俑
西晋崩溃后,天灾人祸,基层政权完全崩坏。北方遍布“坞堡”,百姓依附强宗豪族聚
居起来自我保卫。战乱导致土地抛荒,一方面流民无地,一方面豪强趁机多抢多占。贫
者越贫,富者越富。
公元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改革,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并平均分配给贫民耕种。其中
,“露田”是要种粮征田赋的,耕农去世后还给国家,再分配给下一批青壮年;而“桑
田”是种桑麻枣榆之地,不用归还,可以留给子孙。均田令还规定了如何给老人小孩、
残疾人、寡妇分田。此后,强者仍强,但弱者也有立足之地。从北魏一直到唐中期,贞
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土地制度基础都是均田制。
与均田制同时的另一项重大改革,是三长制。针对的是乱世中的豪强割据。豪强即“宗
主”,朝廷下不去基层,通过“宗主”来间接管理,称为“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废除
了宗主制,重建秦汉式的“编户齐民”三级基层政权(“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
,五里立一党长”) 。再从百姓中选取乡官 ,负责征税与民政。
提出均田制改革的,是汉人儒生李安世。提出三长制改革的,是汉人官僚李冲。通过均
田制,北魏获得了充足的编户、赋役与兵源;通过三长制,北魏结束封建式统治,重建
了基层政权;通过官僚制,北魏恢复中央集权行政体系。比起“着汉衣”、“改礼仪”
这些形式,这更是“汉制”的灵魂。在西晋灭亡170年之后,中原竟然在少数民族王朝手
里重新恢复了“汉制”。诚如钱穆所言,“北魏本以部落封建制立国,逮三长、均田制
行,则政体上逐渐从氏族封建变为郡县一统,而胡、汉势力亦因此逐渐倒转” 。短短3
0年内,北魏的人口数量与军队数量迅速超过了南朝。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近3500万,
是西晋太康年间的翻倍 。汉人农民大量加入北魏军队,打破了从前“鲜卑作战、汉人种
田”的分野。
图片
位于河南洛阳的北魏宣武帝景陵
当北魏继承“汉制”的时候,东晋和南朝的“汉制”却走向僵化。起于东汉的察举制,
产生了四世三公的经学门阀与盘根错节的官僚豪族,转到魏晋就发展为门阀政治。由于
东晋政权的建立是靠世族支持,于是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场景。到东晋南朝时还
产生了一个奇观,虽然北方千万流民南渡,虽然江南经济依然繁荣,但“自孙吴至陈亡
的六个王朝,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内,江南户籍上的户口几乎完全没有増长” 。因为这
些人民都投奔了世族大户成了“私属”,没在官府登记,朝廷一方面不掌握人口数字,
一方面失去了更多税赋。门阀政治倡导清谈,产生了最优雅的魏晋风度和玄学思辨,社
会衰颓与艺术高峰同时发生。
陈寅恪、钱穆都认为,之后的隋唐总体上继承了北朝的政治制度与南朝礼乐文化。比起
南朝的因循守旧,北朝的均田、府兵等制度创新更符合“汉制”大一统精神。这种精神
使隋朝成功地实施第一次全民清查编户(大索貌阅),还开创了科举制。陈寅恪说,“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注入的与其说是人种,不如说是改革
创新精神。
北朝对南朝的胜利,不是野蛮对文明的胜利,而是谁更能继承大一统精神的胜利,是兼
采胡汉的“新汉制”对僵化守成的“旧汉制”的胜利。同样是世家大族,北方比南方更
重现实政治能力,因为北朝大考百僚看实绩。同样是经学,北朝重实学,南朝重玄学。
同样是儒生,北朝大量用于朝堂与基层政权,南朝直到晚期才让寒士当官为将。
南朝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发明的“三省六部制”原型为之后的隋唐所吸取。且东晋与南
朝在大一统的理念上,也从未含糊过。这比东罗马强,拜占庭存在1000年,为统一的西
征只有一次半。而东晋南朝272年里,北伐有10余次。从东晋的祖逖、庾亮、桓温、谢安
,到宋武帝刘裕刘义隆父子、梁武帝萧衍、陈宣帝陈顼等。虽然都未成功,但谁也不敢
宣布放弃。在华夏大地上,任何统治者,谁要放弃了大一统,就等于失去了合法性。
图片
出土的北魏陶牛车
五大胡族之所以执著于“汉化”,是因为汉文明之精髓在于长治久安的超大规模政治体
的构建。游牧族群虽具有军事优势,但若不是吸取了汉文明的制度经验,是无法战胜自
诩“正统”的南朝的。“汉制”不是“汉人”的习惯法,而是一种无偏私的理性制度。
夷与夏不是看血脉看习俗,而是看文明看制度。即便是汉人,不去继承发扬“汉制”精
神,也会失去华夏传人的资格。
“汉化”不是“被汉人同化”的意思。西汉初期,没有“汉人”,只有“七国之人”。
司马迁写《史记》时还用七国之人来描绘四方人民的不同性情。自汉武帝之后,“汉人
”变成了“汉王朝子民”的自称。因为汉武帝将秦国的法家制度、鲁国的儒家思想、齐
国的黄老之术与管子经济、楚国的文化艺术、韩魏的纵横刑名、燕赵的军事制度融为一
体,形成了“大一统汉制”。从此,认同这种制度文明的人,就成了“汉人”。可以说
,“汉人”是用政治制度建构“国族”的最早实践。这套制度虽由秦汉创造,却不再专
属于中华世界,成为了东亚古典文明遗产。汉字也不仅是“汉族的文字”,而是东亚古
典文明的重要载体。因为建构大一统的经验教训都记载于汉文律典与史籍中,不学习就
无法重建前行。五胡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
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
(本文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
--
FROM 113.8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