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其实就强盛了70年,到土木之变就彻底以保守为主了。这种地图就跟750年那个唐朝的地图都包括伊朗了一样,不是持久态。一般来说,汉族王朝没法长期控制内蒙,西藏,外东北(指现在的黑龙江和吉林等,不包括辽宁),因为都是非农业地区,在此维持长期的军事存在对王朝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负担(从传统文官的角度)。
至于努尔哈赤其实起兵的时候他的部族已经在辽宁一带了,他是明朝的藩属倒是毫无问题。
新疆相对而言是中原汉族政权比较可为的,明朝时其实大部分新疆已经不在控制下,但有一个哈密卫。其实所谓的哈密卫是哈密国,就是设有明朝羁縻卫所的王国。之所以成为明朝的卫所,也是和努尔哈赤的祖先一样,因为内部动乱国家衰弱,被周围的部落国家吐鲁番侵袭,投靠明朝求助。但这个哈密卫其实是难以长久的,周围无支撑,距离河西走廊又有着地理上的天然劣势。国家继续变弱,如历史上那样被吐鲁番吞并(或者变强或者明朝变弱,就会独立或反叛,而脱离控制)。
内蒙,明朝控制的时间也非常短。明朝讨伐蒙古后,朱元璋设了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东胜卫在河套一带,洪武四年设,五年放弃,二十五年(一说二十六年)复设,永乐元年再放弃。大宁卫被送给了朵颜三卫,因为他们在永乐靖难时帮了大忙。东胜卫独立难支,在宣德五年(1430)放弃内迁。永乐放弃东胜卫,大约是因为气候关系,东胜卫附近屯田收益不大,需要从内地运粮,耗资巨大。也就是说,在明朝军事最强的太祖成祖时期,内蒙其实就已经放弃了。明朝的做法就是修长城。大同宣化一线的长城变成为前线。
蒙古人有了河套,一方面可以培养战马,一方面以此为据点可向明朝进攻。比起汉唐,明朝逊色太多了,在号称最强盛的时候都不能占有河套这一战略要点,以后就更被动了。明朝虽有长城,理论上是万无一失,但人算不如天算,还是有土木堡之败,后金N次破口,吴三桂献关。真是应验了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后来有个曾铣,素喜功名,又感皇帝知遇,倡议收复河套,上疏说:"贼据河套,侵扰边鄙将百年。孝宗欲复而不能,武宗欲征而不果,使吉囊据为巢穴。出套则寇宣、大、三关,以震畿辅;入套则寇延、宁、甘、固,以扰关中。深山大川,势顾在敌而不在我"。结果明朝内部先吵成一团,说河套本不可收复,曾铣启敌衅殃民。于是曾铣下狱论死,后无人再提收复河套之事。
【 在 Ez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印象中教材里的大明没这么强
: [upload=1][/upload]
: [upload=2][/upload]
--
FROM 202.6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