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铁士代诺
说起海战,很多人的直观印象可能是两支舰队的火炮激情对射,血光四溅的甲板白刃战,亦或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不过大多数人对于海战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加勒比海盗》、《怒海争锋》、《海贼王》等航海题材影视动漫作品,殊不知在海战技术有限的大航海时代,真实的海战其实远没有影视作品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船上炮手们正是通过能否看清敌方船员的鞋子作为重要射程参考。
类似图中的开火距离,显然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
这里没有二营长,也没有意大利炮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从输给“坚船利炮”开始的。而更早一些的17世纪,海上作战技术,尤其是舰载火炮的科技树,暂时还没有跟上大航海时代开疆拓土的步伐,在缺乏足够适配性的背景下,把陆地的军火装备搬到船上听响儿对轰给船长壮胆,成了大部分舰载武器,尤其是火炮类的主要职能。
当人类在16、17世纪把船造的越来越大之后,地上的大炮才终于被搬到了船上。其中射程、威力、操控性三项数值最为均衡的加农炮,成了最为常见的一种舰载火炮。而诸如高射程高抛物线,对操作精度要求很高的迫击炮;以及威力巨大,但不便于日常保养的榴弹炮,则是大型舰船上才会少量持有(通常就是放在船上吃灰)的高级货。
以英国海军为例,其加农炮一般会使用重量为19公斤的炮弹,到了17世纪后半叶,一种形状长而窄的8公斤重炮弹开始被普遍列装,它们构成了炮手们在海战时的无限开火权。而萨克尔火炮、铳枪和蛇炮等小型单兵操作的火炮,则专门用来对付船上的人员。
17世纪的舰载加农炮。相比于陆地,其实就是改良了移动和固定用的四轮底座
加农炮除了可以发射标准的球形炮弹外,也经常会被想象力丰富的军工设计人员和杀疯了的炮手们往炮管里塞进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例如用锁链在两端把两枚炮弹分别焊死,组成了缝合怪一样的“锁链弹”(诸葛村夫直呼内行,就问你木牛流马能否一战?);如果你觉得纤细的锁链无法体现出野兽先辈的男儿风范,那么可以把以柔克刚的锁链换成黑又硬的大铁棍,然后依然是将两枚炮弹焊接在一起,让敌人感受这股阳刚之气——迎接疾风吧!
这些常规or非常规炮弹里,你pick哪一款?
这还没完,看过地雷战的朋友们,一定对里面出于民间智慧的各种黑科技印象深刻,“榴散弹”在海战中就扮演了“什锦沙拉”的角色,船员们发挥动手能力,往里面填上火枪子弹、石块、金属罐等等炸裂后会四处喷射的杀伤物,以期可以造成接触目标后二次溅射的杀敌效果。
好了,现在弹药已经备齐,灯光老师请把高亮舞台效果交给炮手,接下来轮到他们的表演了。
在海面上,人人都是夕阳红枪法
就算炮弹上开怎样的脑洞,17世纪的海战归根结底还是粗放型的战场,为了让加农炮射出的锁链弹、棒状弹、榴散弹可以造成有效杀伤,炮手们的射术大都遵循两个主要的技术统计标准:随缘和溅射。像是电影里那种纯粹靠火炮把对方船打沉的情况极少出现,更多时候是靠溅射和火炮掩护接近对方,最后还是登船后拼枪、拼刺刀解决问题。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炮手们会把能否看清对方船员的鞋子,当做进入射程的标志,因此绝大多数海战都是战略层面的近身战,50英尺范围内“零距离炮”的情况十分常见。
然而远程打击的困难之处在于,由于生产工艺受限,每一颗炮弹装填的火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相同,就像你在打篮球时,每一次投篮都用不同的篮球,就算你自己手感过关,命中率也还是难以保证。而且炮弹直径比炮口通常小四分之一英寸,以确保炮弹不会被卡住,但也因此带来了炮弹在炮管内左右回弹的不稳定性,这样在炮弹射出时,它会像高尔夫球那样沿着曲线飞行,几乎不可能命中目标。
让炮弹飞先一会儿
一颗炮弹从本方舰船的弹药库里直到飞过对方船员头顶,消失在茫茫大海,通常需要经历如下过程:炮手们要先把装着火药的弹药筒装入加农炮的弹仓,然后装载炮弹,并用撞针(一种长木条)把两者压实;
接下来是一项技术活儿,即炮手用一根铁探针伸进加农炮的排气口,以刺穿最内侧装着火药的弹药筒,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小心,绝对不能让敏感的探针擦出自杀式爆炸的火花,并且进一步用纯度更高的火药填满排气口,至此这门加农炮才算“箭在弦上”,就等炮手的垂青了。
按照概率,船上的炮越多,容错率就越高
炮弹以数量取胜,它们当中的少数幸运儿能击穿对方船体的薄弱位置,击断船的桅杆,那些被炮火轰得粉碎的木头碎片四处迸溅,会随缘射入附近任何人体内,这些木头碎片造成的二次伤害,才是海战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假如某个船员不幸中招受伤,接下来船上的医务室就会成为他放声惨叫的地方,其血腥惨烈程度不亚于炮弹乱飞的海面战场。
海上外科医生与人类惨叫精华
相比于甲板上的铁与火,船上的医务室才是真正的战场,外科手术引发的剧烈疼痛感,常常让水手们痛哭休克,人间失格。各种手术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类:截肢(手臂)、截肢(腿)和截肢(双手或者双腿)。
17世纪的骨锯,德国骨科直呼内行!
“手术不可能不给病人造成强烈且难以言表的痛楚”,这是当时很多船上医生对于手术的基本共识。不仅如此,病人在截肢后很可能会去世,截肢与否的区别则在于不进行截肢,病人几乎一定会死。这个过程中,救治速度至关重要,任何拖延都会造成严重的失血、感染、休克和精神错乱,船上的老鼠也会把病人和伤口当成理想的进攻目标。
如此十万火急,医生手里往往只有酒和骨锯,前者在麻醉药被发明之前作为止痛药使用;后者则是“致命/救命的武器”,医生的助手绝非什么温柔耐心的护士,而是船上最强壮的猛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病人看到骨锯而陷入狂乱时(如果此刻还有口气的话),依然保证他被死死按在简陋的手术台上,方便医生进行接下来的操作。
透过上图,大家应该可以直观感受这种手术的残忍程度
医生一般会沿着伤口往上再多切掉一部分健康血肉,以确保清除了所有受损组织和骨头,而颠簸的船舱从来都不是理想的手术环境,首先医生必须在使用截肢刀的两刀之内完成切除——一次从上往下切,一次从下往上切,这一过程会持续一到两分钟,大多数病人会在中途疼到休克。
然后便是地狱般的限制级场面,医生用骨锯反复用力对骨头进行切除,最终患肢会脱离原先的肉体,被扔进一个盛着水或者锯末的桶里(以防止老鼠把这里当做自助餐厅),里面很可能放着之前病人的其他断肢部位,它们会一起扔进大海喂鲨鱼。
“把下一个抬进来!”迅速完成缝合与包扎之后,医生立刻投入到新一轮“战斗”中。
大航海时代开始时远程随缘互轰转跳帮确实是主要的海战方式,尤其是地中海和阿拉伯海地区,阿拉伯人还会用浆帆并用船,船上的水手数量也十分惊人,就是要上去跟你肉搏的,而这个时代,不用说,撞角的作用是很大的,海战中大船很多时候都不受青睐,一个难造,一个肉搏时不够灵活,但是有一个好处,可以做肉盾冲锋,撞沉敌人。不过随着火炮技术发展,欧洲人率先脱离了以肉搏为主的海战方式转为炮轰,这直接覆灭了阿拉伯海军,欧洲人进去了印度洋,再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历史部分了。
--
FROM 114.2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