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怎么变成如今的人口第一少数民族的?
小情兽
小情兽
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土司后代壮族人路过,本人学文科,所以从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宗教,语言.....等方面来解释壮族的一切。
首先讲壮族这个民族是怎么来的,古代把东南沿海一带称为百越,百越大致上又分为长三角的吴越,闽浙交界处的瓯越,闽中南一带的闽越,两广地区的骆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师南下,从桂林打开了岭南的大门,但秦军战败后大部分秦军选择了骆越人一起生活,通婚,这是中原汉族第一次和岭南土著实现对话。但因人数不多,秦军的后代基本上被“壮化”成壮族人。现在壮话把汉族叫做“滚人,现今陕甘一带的汉族依然沿袭几千年前的土话,把军人叫做“滚人”。我们不难想象在秦朝时期的壮族先人也就是骆越人问秦兵:你们是什么人。秦兵回答说:我们是滚人。
历史进入大一统后的各个朝代,中原汉人因逃避战乱或被流放的原因来到岭南,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中原汉人和壮族先民骆越人不断融合,但因人数不占优势,再加上汉族和壮族都属农业民族所以生活和思维都不存在太多的差异,所以这些汉族经过几代之后全部变成壮族。
壮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北宋年间的侬智高叛乱,现在很多汉族一昧的批判侬智高而不去深究背后原因,除了选择性无视,我想更多原因是在他们的知识体系里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一昧的单方面批判。北宋年间,中央王朝除了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还面临越南的压力。岭南地区在当时的国家体系里类似于属地,即属地有自己的军事和行政,属地需向宗主国称臣纳贡,但属地遭到入侵时宗主国必须保卫属地的军事和行政。当时的越南对岭南的两广地区虎视眈眈并派人和北宋朝廷谈判,要求北宋割让岭南两广地区给越南,越南保证不和北方少数民族南北夹击北宋。北宋答应越南要求之后,侬智高带兵反了。理由很简单,壮族和越南人是世仇,侬智高的老爹被越南人抓过去要求付赎金,侬智高带赎金过去后领到的是老爹的人头。侬智高回来后向朝廷请求派兵支援,但得到的却是朝廷把两广割让给越南的消息,换做你是侬智高你也会反了。
要说北宋为何同意割让两广给越南,我认为是当时的两广不具备太大的价值。唐代诗人孟浩然写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江汉平原还是一片沼泽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何况是被称为烟瘴之地的岭南两广,虽然唐宋之间有年代差距,但这种差距不足以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里改变许多,所以北宋时期的岭南两广是一片没什么价值的地区,也难怪北宋会同意割让岭南两广给越南。北宋对岭南两广的轻视造成了越南攻陷南宁城,把城内没有被壮化的宋兵,宋官以及家属百姓全部屠光。如果不是侬智高从广西一路打到广东并有“北伐”的倾向,恐怕北宋是不会引起重视的。
侬智高起义威胁到北宋的安全,于是派狄青来平叛。我的祖先是狄青麾下的一员猛将,从山东白马一路跟随狄青来到广西平叛。狄青麾下将士平叛后大多驻扎广西并繁衍后代,他们当中大部分在多年后和当地骆越土人融合又被壮化成壮族,只有一部分演变成今天的平话族群,平话族群主要居住在桂中南地区的战略要地,这些战略要地的一部分变成了现在南宁和来宾一带的村镇,城中村。而我的祖先不同,祖先追击侬智高残部到桂西北的喀斯特地区发现地形容易被埋伏,于是朝廷让我的祖先在当地定居下来全权负责当地行政和军事,而且军事和行政权可以世袭下去,我的祖先就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一种新的制度—“土司制度”就这样诞生了。
土司制度决定了土司在自己的封地中有绝对权力。除了主权归中央王朝或者中央王朝有有难需要土司出兵之外,其它一切事物都是土司说了算。为了管好自己的封地,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并融合进去,经过几代土司之后,我的家族从山东白马汉族变成了广西壮族。同一时期侬智高的残兵一路西逃之后,居然进攻古代的泰国,建立了暹罗王朝。建立暹罗王朝之后他们依然和国内的壮族进行往来,但后来的越南崛起控制了暹罗和国内联系的通道长达近千年,中断了千年交流的骆越人在国内和汉族不断融合变成了壮族,留在暹罗的骆越人和马来民族还有印度人融合变成了今天的泰国主体民族—泰族。
北宋是壮族形成的时期,形成的原因就是前面我说的,经过骆越人和中原汉人的不断融合而形成。古代中央王朝都认为自己才是天之骄子,看不起周边的民族,在每个民族前面加个反犬旁以示蔑视,壮族从北宋到清朝一直被成为獞族,新中国后为了去除贬义就改为僮族,后来周总理建议改成壮族比较好听,这个族名就使用至今。
为何壮族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抛开一些大汉族主义者所谓的阴谋论还有部分人认为是把汉族硬改的言论,实事求是地说,民族的区分在于风俗文化,而不是血统,基因,染色体。很多人饮用相关的数据资料说什么血统,染色体,基因之类的并没什么说服力。民族总是不断融合和演化,有壮族被汉族汉化,也有汉族被壮族壮化。历史上的壮族人口远比今天多得多,清朝的《郁林县志》记载道:在玉林街头说壮话要被官府罚一吊钱。就说明了玉林壮族被汉化的历史。
北宋灭亡后,大量的社会精英和其家属附庸南迁,史称“衣冠南渡”,他们到了长三角地区和当地的吴越人融合,由于汉人占多数所以大量的古代汉语+少量吴越话就形成了汉语中的吴语方言,粤语,闽南语,莆仙话,闽东话,潮汕话,客家话.....的汉语方言的形成同理。但这一时期南渡的中原汉人主力还没到广西,所以广西还是以壮族为主。汉人大规模进入广西已经是清朝中期开始,到晚清成规模。这一时期伴随着土客械斗与文化融合再加威逼利诱,广西东部,北部的壮族基本汉化,中部和南部由于斗争不是那么激烈所以汉化程度一般,西部和西北部山区因汉族只占少数所以被壮族壮化。
南方沿海各省的汉族民系和少数民族基本在新中国成立后定型,但民族识别不可能完全准确,比如布依族和侗族完全就是壮族的一个分支但还是归类为不同民族,还有海南的临高话也是壮话和广西壮话无障碍交流,但几十万临高人还是被划为汉族。个人觉得无论是什么族还是什么民系的对民族和民系的融合演变都比较看淡才符合现代潮流,
下面是我从个人理解的角度来看很多壮族的问题
1,部分大汉族主义者喜欢拿李宗仁不知道广西有壮族这个话题来否定壮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答。第一是李宗仁是管军事的怎么可能了解民事。李宗仁不知道广西有壮族,而主政广西的黄绍竑却说广西有一半是壮族。第二是李宗仁生长于桂林这种几乎纯汉族的地区,他的成长环境就决定了他像当地人一样从没了解过壮族,也不屑于了解。就像以前很多人觉得中国以外就是外国,他知道美国英国法国,但你跟他说个波利尼西亚他会觉得没有这个国家一样的道理。
2,关于民族加分。广西是不存在民族加分的,只存在区域加分,我高考那时,班上户籍属于民族自治县的不管什么族全部加20分,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不管什么民族全部加10分。
3,广西高考分数线的问题。每年广西上一本线的除了南宁柳州城区的强校之外,考得好的基本上是玉林和桂林这种几乎纯汉族的地区。实际上广西的分数线低主要是为了照顾壮族,因为壮族从小接受的语言和文化都不同于汉族,所以要从零开始学,比如我到小学四年级才知道勺子是什么东西,大约二年级课本就有北斗七星像勺子这句话,班上的同学都问老师勺子是什么,老师用当地壮话说勺子就是这个东西,但我老家的壮话和当地不一样,我问老师勺子是什么,老师说了很多遍我都不懂,直到四年级我忍不住去问爸妈,爸妈用老家壮话跟我说勺子是这个,我才知道汉语的勺子是什么东西。在这种大背景下,广西的分数线如果不压得很低就可能造成考上的基本上都是汉族地区的现象,这是当政者决不允许出现的。广西分数线压得低也造福了汉族,很多壮族地区的考生如果按其他省的分数线来考可能就得二本,但在广西他们可以上一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4,壮族的语言和文字,壮族的语言形成在前面已经说了,古代的壮文我见过,类似于汉子但根本一样,我也不会读,只有那些做法的巫师会读。现代壮文是苏联帮用拉丁语设计的拼音文字,只有少数的壮语学校教,大部分人看不懂,但用读拼音的方法去读能看懂大概意思。
5,壮族的宗教。壮族的宗教俗称“摩”,和道教类似,但在做法的时候类似于满族的萨满教。壮族因为人口少,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其形成全职宗教人员和宗教场所,所以壮族的宗教人员都是务农之余兼职做法,没有庙宇,只有每个自然村敬奉的土地庙。
如果有其它问题想问可以在回复中留言,我会抽时间回答!
中午有空继续写一些。
6,壮族的政治制度。我家祖先随狄青南下之后,是广西第一代土司,其它姓氏的土司也是跟随狄青而来。广西壮族地区进入土司时代之后,社会发展开始逐步稳定,也达到了朝廷要求南方稳定的目标。但土司制度有很多缺陷,因为土司封地是国中国,不同的土司之间连年征战朝廷是不管的,有些土司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自己的衙署建立在地形十分奇葩的地方,感到不安全了就换一个地方,劳民伤财还不利于发展经济。二是缺少对外交流,比如我祖先的封地有三姓贵族,韦氏土司统揽一切,黄氏负责日常政务,陈氏负责带兵打仗。三姓贵族都世袭的,从北宋一直世袭到清朝,没有外来流官的新鲜血液注入,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进入,这个地区就很难发展起来。除了三姓贵族的嫡长子可以继承职位得到好处,其它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什么改变。虽然在明朝时我祖先土司带兵去东南沿海抗击倭寇获得了“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美称,虽然土司后代出了几个共和国开国将军还有一些副部级,但这只是特殊年代产生的“乱世出英雄”现象。但普通大众在旧社会依然没有上升通道,新中国后也因为以前受土司剥削导致积贫积弱导致起步点非常没什么人才出来。所以土司制度,包括现在的民族自治根本没有给普通大众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因二把手必须是本民族,履历基本上都是本地,没有外地经验然后外地的能人又进不来,长期来看是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十分不利的。
举个我家的例子,我家族现在有正处级1个,正科副科若干个,一堆科员,事业编,教师,警察,银行职员,私企中层之类的。在新中国我们能通过读书考试改变命运,但如果在土司时代,土司只会传给嫡长子,非嫡长子的安排当各地的小头目地主之类的,一代一代分下去,几代之后就是平民了,而且平民根本没有上升渠道。
7,壮族的文化和生活。壮族因为属于农业民族,大部分三观思维还有文化都和汉族类似,但也有不同点。比如唱山歌,三月三相亲之类的。某些桂东南人喜欢抹黑壮族人,说广西经济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壮族天天唱山歌不干活,还有人去了壮族地区看到壮族的新房挺漂亮于是大放厥词说壮族人天天唱山歌不干活,广西拿汉族的钱去帮壮族建房子所以广西才那么穷。实际上稍微理性的人都知道,山歌只是地方文化,壮族唱山歌的同时,桂东南也经常放粤剧戏曲。壮族人的新房大部分是去广东打工攒钱回来盖的。壮族人的生活水平和广西其他农村地区并无太大的差别。
9月13日更新
8,壮族的姓氏和姓名。从中国历史来看,姓的出现几乎都是由奴隶主,城邦,部落,地名构成,比如远古时期一个部落或一个城池的人全部姓X。在征战过程中投靠或者被俘虏之后往往要随本地姓。壮族的姓名除了少数几个从骆越时期保存下来的姓之外,绝大部分姓都是汉姓。壮族的汉姓有两个由来:
一是我查资料查到汉唐时期,壮族先民没有姓只有名,地方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于是建议壮族先民随地方官的姓,族谱也改成随官员到此生活开始,因为当时汉官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所以汉族先民都乐意随汉官的姓。个人估计壮族人口当中有一大半人的姓氏是这样来的,包括广东和桂东南地区相当大一部分人由壮族被汉化的汉族群体的姓氏也是这样来的。这也是很多研究南方历史的人认为两广的族谱不可信的原因。
二是因逃避战乱,流放,战争等原因从中原地区南下到广西的汉人本身就存在姓氏,在广西和当地土著融合几代之后被壮化成壮族之后依然使用原来姓氏的。比如我家族就是京兆堂,记载着从山西到河南山东,再因跟随狄青到广西驻扎繁衍后代至今的历史。我再举个例子,我县姓吴的壮族源自改土归流后第一任流官吴大人,吴大人是浙江人,担任流官后在我们当地留下了一些子女,这些子女基本上三代之后从汉族变成了壮族。
个人估计壮族一半以上的人的姓氏是改的。差不多一半是以前从中原南下的汉族被壮化的。壮族在生活中的交流是不需要姓的,只有名。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取名,这个人结婚生子给孩子取名为X之后,这个人的在社会中的称呼为X妈妈,X爸爸,这个人的父母在社会中的称呼为X奶奶,X爷爷,X外公,X外婆。很多小孩直到上学需要姓名的时候才会取一个正常姓名用来登记。很多年长的人直到需要办户口办二代证的时候才会取姓名,有时候你会看到有些长辈的名字叫做黄奶X,黄公X,意思就是谁的奶奶爷爷。住在县城和城市的壮族人基本没有这种现象,因为他们需要对外交流需要行政管理。而住在乡村的壮族人基本上到2010年左右才改掉给孩子取壮名的习惯,出生没多久就直接取正式的姓名。
--
FROM 202.1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