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三编第四章之札记。
先说一下这个字,“颖”字我们都认识,这个“颎”有点冷僻,读音“jiong3”,同“炯”,明亮的意思。高颎的一生,也的确可以配得上这个字。
杨坚开创了隋朝的开皇治世,但如果没有高颎的鼎力襄助,开皇之治能否出现还要打个问号。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阴图禅代。杨坚素知高颎精明强干,又通晓军事,多计略,便想得其辅佐。杨坚先派邗国公杨惠前往示意,高颎也知杨坚今后必成大业,便欣然承命说:“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杨坚篡位成功之后,立刻遇到尉迟迥的挑战,尉迟迥是姐姐的儿子,与杨坚父亲杨忠同辈,是员功勋武将。尉迟迥起兵之后,引起不少响应,从河南、山东到湖北、四川一带形成了反杨坚势力圈(熟悉日本战国史的同学们,是不是想起了“信长包围网”,嘿嘿)。当是时,杨坚欲派军征讨(似乎是以名将韦孝宽为行军元帅),欲以心腹为监军,但郑译以母亲年老、刘昉以无从军经验为由推辞(郑译、刘昉是拥戴杨坚篡位的内廷官员)。挺身而出接受此任务的正是高颎。
[引用]
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派上柱国韦孝宽率军攻讨起兵反抗的相州总管尉迟迥,大军与迥军隔沁水(今山西、河南境沁河)相持,高颎自请前往监军。随即架桥于沁水,当迥军于上游纵火栰企图焚桥时,高颎令制土堆于水阻之。大军渡沁水后,下令焚桥,使士卒无反顾之心,奋勇进击,大败尉迟迥军。继而与韦孝宽等乘胜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很快平定了相州之乱。
[/引用]
这是从百度百科上抄来的一段,可见高颎对于征讨尉迟迥还是作用很大的。平定尉迟迥之后,高颎即取代刘昉升任相国府司马,进入杨坚的核心圈。
《隋书》里面的评价是:
[引用]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皆颎所推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臣。自余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
[/引用]
此外,高颎还制定输籍之法,将赋税征收的方式予以定式化,使国库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此外还改革官人禄力之制,倾全力平均民众的负担。
平陈之役,杨广任行军元帅,实际上的战略与军务都是由充任行军长史的高颎一手赞画:
[引用]
开皇七年(587年)八月,隋进兵江陵(今属湖北),兼并萧梁(原北周支持之小政权),扫除南进障碍。高颎奉命赴江陵安集其遗民,甚得人心。十一月,隋文帝问高颎伐陈之策,高颎说:“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积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书·高颎列传》)。隋文帝予以采纳,并依计而行。“由是陈人益敝”(《隋书·高颎列传》)。
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集中水陆军51.8万,分为8路攻陈。高颎时任晋王杨广元帅长史,杨广虽为主帅,但不懂军事,所以“三军咨禀,皆取断于颎”(《隋书·高颎列传》)。高“区处支度,无所凝滞”(《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六》)。
[/引用]
此外,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杨广贪恋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的美色,要纳她为妾,可高颎引用古训阻止说:“武王灭殷,杀了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张丽华!”下令将张丽华斩首。可想而知杨广对高颎的怨念有多大。
更为可贵的是,高颎丝毫不争功:
[引用]
时贺若弼、韩擒虎二将为争灭陈之功,以至刀兵相见,后又在隋文帝面前争执不休。而当隋文帝命高颎与贺若弼论平陈之事时,高颎却谦虚地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隋书·高颎列传》)!隋文帝闻后大笑,对他的谦逊精神非常赞赏。
[/引用]
自此,杨坚对高颎益发看重,有大臣不满,上谏说文帝不宜过于重用高颎,结果杨坚大怒,竟当场用马鞭将这哥们儿给抽死了,霍霍。
开皇中,高颎为汉王杨谅的行军长史,远征辽东,杨坚鉴于杨谅年少而将全权委托给高颎,高颎也是戮力王事,几乎没有听取杨谅的什么意见。杨谅对此也是心怀怨恨,进谗言于杨坚。
然而,杨坚对于高颎还是相当信任的。高颎的政治生涯走下坡路,始于太子的废立。杨坚在独孤皇后的不断劝说下,废太子杨勇而册立晋王杨广。高颎由于反对废杨勇而遭到杨坚疏远。众所周知,废太子是隋朝政治上的一个转折点,开皇治世就此结束而进入仁寿的年号,不久便迎来了炀帝的大业时期。
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因为高颎发表了不和谐的言论将他处死。出于对炀帝骄奢政治的担忧,他忍不住对同僚兼友人杨惠吐露心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而且还把这种不安告诉了宇文弼、贺若弼。受到刺激的杨广将他们三人一同处死。
综观高颎的一生,精忠报国,不图个人名利,且为朝廷柱石。但不幸的是,因为太子的事情失宠于君王,最后导致身死家破。不亦悲乎?是不是感觉和岳飞有些类似?当然,比起岳飞来,悲剧色彩稍微淡一些。
还想谈一下的是高颎的出身问题。《隋书》里面说“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蓨人也”。谷川道雄据此怀疑高颎不是出身于渤海名族高氏(“可知渤海名族高氏云云,颇为可疑”)。我倒是有点不同看法:史籍所载其父高宾原在北齐为官,后弃北齐而归北周。而北齐神武帝高欢手下第一员猛将高昂(高敖曹)也是渤海蓨县(现河北衡水)人。那是响当当的世家大族啊。谨慎怀疑谷川道雄在这一点上搞错了。
--
FROM 216.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