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阻碍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根源是科举制度,而不是满汉矛盾
命题一: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根本来源;
命题二:现代的教育制度是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根本载体
从命题一和命题二可以得出,没有现代的教育制度,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清末中国的困境就在于此,现代的教育制度始终建立不起来。
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现在所习以为常的这一套现代教育制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院式的金字塔结构不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相反,它由欧洲白人率先发明并采用,最终逐渐扩散到了整个人类社会。在清末的时代,这套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当时的大清采用的是儒家教育。而儒学之所以能够长期在中国压倒西学,根源在于儒学和科举制组成了牢固的联盟。大清的官僚全是靠考察儒学的科举制上位,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极力维护儒学抵制西学,因为提倡西学等于砸掉他们的饭碗,所谓既得利益者抵制改革就是这个意思。另外 ,科举制还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手段,动科举制相当于动国家的根本,大清的决策者无一例外都没有这个勇气。讽刺的是,大清在王朝末年确实废除了科举制,而废除科举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
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满汉矛盾,近代中国可以实现现代化,很遗憾,这种想法完全错误。这里可以用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
反面例子是存在科举制的朝鲜王国,它一直是朝鲜人自己当权,但是始终无法现代化。
正面例子是近代日本,它没有科举制,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已经广泛学习西学(当时在日本称为兰学),明治维新时爆发了儒学和西学的争论,最终西学战胜了儒学 ,日本迅速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院的现代教育体系,这是地球上第一次有一个非白人国家采纳白人的教育制度。明治日本甚至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强制日本儿童接受教育,这比当时的大部分欧洲国家都要超前。相比之下,大清的洋务运动完全没有涉及到教育体制改革。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已经有了大量的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日本在前线是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军官率领小学生士兵作战,后方则是三菱的大学生工程师带领中学生、小学生工人制造军火、修理军舰;同期的大清,一个正规的大学生都没有,甚至没有一个小学生,全民都属于文盲。1901年第一次诺贝尔奖评选,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获得了医学奖的提名资格,当时的日本已经拥有了世界级的科研成果。1915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硕士学历水平的藤野严九郎被东北大学剥夺了教职,不得不回家乡当医生,因为他没有海外经历。
--
修改:McElwain FROM 58.19.230.*
FROM 58.1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