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大缸不是有了电炉之后才出现的,要比那个早。
而且,用电炉其实成本是很高的。
在前边有人说了一个名词:炻器。
我去查了一下,好像是说这种东西烧结温度介于陶和瓷之间,具有一定的烧结度和紧密度,比陶要更加坚硬和结实,但是胎体要比瓷器粗糙得多,可能是材料成本的问题。所以炻器又称为半瓷器。
大缸和泡菜坛子就是这类物品。
对此我是有些认同的。
还有,古代也有全釉瓷器(包括底部),这个是用支钉来烧,就是上完釉的瓷胎放在支钉上(一般是三根)悬空烧制,烧完后把支钉敲掉,瓷器上留下三个小疤痕。
【 在 Machae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来终结这个贴吧, 本人喜欢陶瓷, 搞点老普的物件瓷片啥的收藏研究也小十年了.
: 首先有釉与否不是关键,陶器也可以上釉, 比如唐三彩,汉绿釉都是收藏界追捧的釉陶, 我自己也有几个小的三彩镇墓兽. 釉是在陶和瓷修坯阴干后单独配的或刷或喷上去的一层物质, 釉的熔点比较低, 会在高温下融化成液体, 出窑后冷凝成玻璃质, 罩在陶器瓷器的表面, 又隔水又容易清洁.
: 釉熔点低的原因是成分主要是碳酸钙, 以前配釉一定要加草木灰, 草木灰能够降低釉的熔点, 有"无灰不成釉"之说. 配釉是门大学问, 釉根据不同成分配比可以有不同颜色, 单色釉瓷器的颜色都是釉带来的. 我们今天什么颜色都有, 感觉各种颜色都没什么一点不稀奇, 但在古代, 釉色是要
: ...................
--
FROM 11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