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不光看热闹,也要看门道
“围魏救赵”政治目的是“弱”,军事手段是“败”。“围魏救赵”高明就在于弱赵魏,而不是弱齐魏
攻其必救这话放哪都没错。但为啥你分兵能成,他分兵就不成?为啥曹操能烧了乌巢,袁绍没攻破分兵后的曹营?
不要抱着结果论过程
官渡前一堆人拦着袁绍打官渡不好使,给他一本《三国志》能不能劝住?
开了上帝视角当然知道谁强弱,哪虚实。局中人依据什么信息做决策?
所有从结果导出的结论不外乎历史人物性格问题,或者运气问题。这对后世有什么裨益?
以史为鉴,不是鉴结果。那样就成了循环论证,只能在故纸堆里绝无败绩
难怪有人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我们从历史中什么也没有学到”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有类似之处了
: 围魏救赵的解说是
: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就是从孙子所说,攻其所必救来的啊,避实击虚
: ...................
--
FROM 211.1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