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宛平城顺治门(东门)的瓮城北墙上镶刻着的一块有石檐遮护的刻石,这就是笔者今天讲述的 “武俊刻石” 的复制品。
这块石碑记录了当年修城时的一桩公案。明王朝到了崇祯年间,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为了加强北京西南咽喉要道卢沟桥的防卫,廷臣建议在卢沟桥头修一座小城作为桥头堡。崇祯皇帝准奏,命大司空刘遵宪、少司空魏忠乘、内官监太监苏元民等主管工程的官员们以及御史、府尹等十二人共同估价,他们呈奏崇祯皇帝的估价为 32 万多两纹银。崇祯皇帝考虑到这笔费用耗资太大,国库难以支付,便命御马监太监武俊重新评估。武俊不但熟悉营建的事情,而且对工程预算等方面也很有经验。武俊的估价是 14 万两,比刘遵宪等人的估算少 18 万两,因此,武俊受崇祯皇帝之命主持修建此城。
武俊到任以后,马上开始着手修建 “拱极城”。他从设计测量、计算石材到聚集修建的工人,样样亲力亲为,以求人力和物力达到最好的状态。为了做到城墙坚固又节省银两,他除把收放钱粮、后勤保障等要责委以专人外,还把所有的账目一一详实的记入账本,并亲自监督执行。
经过三年的栉风沐雨,“拱极城” 于崇祯十三年八月竣工,城堡修得雄伟壮丽,可谓固若金汤。实际支出工料银仅 12.5 万两,比武俊自己提出的预算还节省了 1.5 万两。
没料到他的节约反而得罪了那些想从中得到好处的权臣,验收时,吹毛求疵,上报皇上,诬陷武俊贪污工料银两,偷工减料。崇祯震怒,将武俊革职查办。害得武俊家无立锥之地,倾尽所得俸禄,归还于朝廷。武俊蒙冤后,无处伸冤,只得忍气吞声。武俊将这件事的始末刻之于碑,碑上详细记录了当年施工时的经过和所用银两、工料、丈尺及形制,还记录了当年捐款人的姓名官职,捐款来源和开支情况,并埋藏于城墙内,以求将来大白于天下,让世人评说。他们谁都没想到的是竣工后仅四年,即 1644 年,随着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持续统治二百七十多年的明王朝就结束了。
此碑于 1984 年在修复宛平城时被发现,它的出现,填补和更正了许多明、清时期关于建置宛平城的缺漏史料。
武俊修建宛平城的功与过、是与非,无论后人有何评说,但至少有一点,他为朝廷打算,廉洁奉公,敢于向崇祯帝谏言,这一作法还是值得后人推崇的。
--
FROM 223.6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