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定义、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话题中的“文明”,是指人类在数百万年发展中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和成果。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它以国家形态及构成国家形态的各种文明要素为核心内涵。国家的出现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因为它是人类数百万年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国家诞生前的数百万年,人类社会是依靠血缘关系而存在和运行的;国家诞生后的5000多年来,人类社会主要是依赖国家政治治理而存在和运行的。为此我们认为,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治理方式。
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首先是中华文明各要素的起源探索。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人地关系等方面,不同文明要素经过5000年左右的持续发展,逐渐汇聚成文明的磅礴力量,在5000多年前,终于突破百万年原始血缘社会的惯性和制约,走出酋邦时代,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等不同区域建立了最初的地域性文明。
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大约在4400年前,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时代进入到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的“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便是这一文明的具体实证。
李守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关于中国文明,一方面是古老自源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在当今世界,可以说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文献记载最详备。另一方面,建立起符合事实、合乎逻辑的中国标准及中国的话语系统,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如果把文明放在世界的话语体系中,就要考虑一些共性。我们不能把考古发现中有无文字作为文明的必要标准,但也不能不把文字作为文明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为了迁就文字的标准,把不能证实是文字的说成是文字。考古没有发现,不等于不存在,需要“综合把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探源是一个方面,观流是另外一个方面。“流”包括传播与传承两个方面。中华文明一经诞生,就具有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从汉字的角度去解释,我们重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核,也要重视其流传的技术条件。汉字研究是中华文明研究的一部分,迫切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汉字研究话语权和体系。
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项极其复杂,需多学科领域一起长期探索的重要工程。作为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古DNA研究对于探源中华文明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可以从分子层面直接去观察过去文明或文化下人群的遗传历史和亲缘谱系。可以通过提取良渚、陶寺、石峁等早期文明遗址人骨遗存里的古DNA,分析这些人群的遗传特点,厘清这些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互动细节,以及在更大的时空框架下去探索这些人群更早期的来源和传承关系,从而探讨我国不同文化区域中心人群的发展脉络,他们的互动可能带来的技术交流和文化融合,这些都在不同层面直接影响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方向。
2020年,我们课题组通过对我国南北方近万年人群的规模性、系统性古DNA研究,发现中华族群的演变和欧洲是不一样的,欧洲人群9000年以来出现了多次大换血,而我们中华民族至少在9000年以来,人群主体基本上是相对连续传承的,而且以台湾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南岛语族跟8000多年前福建地区的人群同源。也就是说,我国9000多年前的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经过不断的双向迁徙和基因融合,基本形成了现在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前夜”的石峁遗址,是我国龙山时代晚期到夏早期规模最大的古城之一,其人群来源一直备受关注。今年,通过对石峁相关文化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我们发现石峁人群主要起源于本地的仰韶文化人群,以古北方人群成分为主导,同时,石峁人群和周边人群有非常广泛的互动交流。这些研究从侧面支持了不同文明有不同发展历程的观点,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华文化到文明发展的延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11K2C」
--
修改:singleboy FROM 111.197.112.*
FROM 111.19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