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余辨天行紫炁 第二十九
旧历七政之外,别有四余,称之为四隐曜:一是罗候,为火之余气;二是计都,为上之余气;三是紫炁,为木之余气;
四是月孛,为水之余气。罗计之名是梵语,其说后出,阴阳家以此推人禄命,颇为荒诞不经。至于紫炁一曜,即又是
天行所没有,而作者妄自增加。后来者妄信之,更是千余年没有领悟。今欲测候,既无象可明;欲推算,又无数可定;
欲论述,又无理可据。所以未从断弃者,或不能考定三之实有,故不能灼见一之实无耳。现在各论如下:
罗计,是黄道与白道相遇之两交。旧法称之为正交中交,也称为天首天尾,西法称之为龙首龙尾。如果想求月距罗计
宫度,法先推月离宫度,再加上交行宫度即得。其行度体势,详见本篇第四第二十五。
月孛,是月行之最迟。本篇本法用两小轮,则为次轮行本轮之最高,为月离次轮之最远,于距地为极远,以视平行为
极迟。然而依本法本论,则无从得其周天行度。欲得其周天行度,依次法,用不同心圈解之,则月孛,就是其负中距圈
之最高。前本解定其本行,为每日6分40秒55微06织,每年行40度38分09秒32微,每3232日37刻12分而行天一周,
或称8平年312日多而行天一周。
推月孛距度法,依太阴恒年表,有平日太阴距节气若干,有太阴距自行轮最高若干(名叫引数),两数相减,得太阴距孛点若干,
又于月离某宫度,去减距孛度分,得孛点所在宫度分。
孛就是悖,是月行之最迟,这是一悖;又逆经度行,这是二悖;又违天左转,这是三悖。历家遂以当彗孛,非常错误。彗孛并非
时之变象,岂有行度可指可推的呢?又因为其在最高,所以极迟。如果在最低,则极疾。旧说最高极疾,最低极迟,即迟疾顺逆,
一一相背,这是因为不知道月转左旋,所以才这样。
说天行无紫炁,为什么?旧说,说紫炁生于闰余,朔周不及气盈之数,不属于太阳,不属于五纬,则为太阴历中之行度率
无疑了,考察太阴历之行度,辗转相生,有十种,此外就没有了,现在陈述如下:
1. 太阴每日距节气,行13度10分35秒
2. 太阴每日距本轮最高(称为前引数),13度03分53秒56微
3. 距交日行13度13分40秒39微(距节行,并入交行分)
诸历上三行,为月历之根本篇,一二卷测定讫,因为此三行,更生七行:
4. 于第一行内,减去太阳日平行59分08秒20微,为每日太阴距太阳,得12度11分36秒41微
5. 以一二行相减,得6分41秒05微,为自行本轮之最高行分,即月孛
6. 以一三相减,得交行每日3分11秒,因月平行顺经度右旋,交行逆经度左旋,
积日相违,所以这就是正交中交,即罗候计都
7. 太阳日平行、交行相加,得62分19秒20微,为太阳每日距交分。
8. 置太阳平行分,减去太阴最高行(月孛行分),得52分27秒15微,为太阳每日距太阴最高之行分。
9. 太阴最高行、交行相加,得9分52秒05微,为太阴最高之距交分。
10. 太阴行次轮,每日24度22分53秒强,以减太阴自行13度03分53秒56微,余11度19分弱,
为两自行之较差分。
以上十行,都用太阳太阴诸行,反复加减而得。之所以如此,六曜各有平行、自行、次自行,
非平非顺,必依太阳为准,以得其实行,所以才这样。又六曜之行,不相连逮,月历诸行,
只有此十端,没有缘由还有多余一行,糅杂其间了。
凡是天行之数,起初必然发于端,其究也必然复于端。发端起算之界,复端者,满周而还于故处。
从此论其合违,齐其多寡,大至万亿,细极织芒,始于纷论,终于书一。如果紫炁以闰余为纪,
不知何所起,何所止。据说28年而天行一周,称此为十闰之数。闰怎么可以终于十呢?十闰不足27年,
而不是28。其初根又始于20,20又是何物?意者19年而1章,从哪里开始呢?按照这个办法乘除,
正得到27矣。而19年之7闰,又非定率,又何以从7闰开始,10闰终结呢?或者又以20为土木相会之年,
是则诚然,但是气朔盈虚,于二星有何相干?此为牵合传会,非常不伦不类,只是遁词而已。三率乘除
之法,必然根据比例相等。通闰之与二十,气策之与紫炁周积,是何比例而得联为四率,履端无始,
归余无终,举止无中,只是妄作而已。周天诸行诸点,都是天之所设,因而测量揆度,立为诸率,以便推算,
都是人之所设的。闰余之法,既有气盈朔虚,为天设之点,因而以少减多,得其通闰每年10日多,
则人之所为,足济于事矣。为何再以加减之一率,妄设一周行于天上呢?即如向者太阴十率都从加减得之,
以为推步之用,也可以各设一周行于天上么?五纬诸星,略似太阴,如果都是这样,周天各道,不亦纷纭(而无所至极哉!)。
四余历,自汉太初以至元授时,诸名家皆不著。即西国之历,屡行于前代矣。唐人再用九執历,一为太史令瞿昙罗,
一为太史监瞿昙悉达。传其法者,为历官陈玄景,写其术而未尽者,为大慧禅师僧一行。元人尝行万年历,其人为扎马鲁丁,
阴用其法者,为王恂、郭守敬。
国初,翻译回回历,其人为灵台郎海达儿、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木,传译则是简讨吴伯宗,也都没有所谓四余。为何?
罗计二行已经成为正中二交,月孛一行,则已经成为最远行度,不烦更借他名。紫炁一术,则都知道其没有根据。而中西两家
凡为正术,都弃用不录。因为其法名为西历,而实际上是西国的旁门。如所称西域星经,都赖聿斯经,及婆罗门李弼干作
十一曜星行历,都是诐词而已。鲍该曹士薦曾经用它,但是士薦所作书,只用罗计二隐曜立成历,而之前李淳风也只作月孛法。
五代王朴作钦天历,以罗计为蚀神首尾,行之民间小历。可见紫炁一术,即用彼法者,也弃之不录。今世传金,重修大明历四余法,
或以讥讽元时造历者为失传。其实金元相去不远,元初本承用金历,没有根据说失传。就算是赵知微之猥滥,如此术及转神历都
俚鄙不经,何况耶律楚材、王恂、郭守敬诸人所讳,不足以再说了。
--
修改:moonwalker FROM 111.9.5.*
FROM 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