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抛开满汉民族矛盾、文字狱等政治黑历史,乾隆确实雄才大略,千古一帝;南征西进,拓地千里;十全武功,震古烁今;乾纲独断,雷霆万钧。咸丰当然不能与乾隆相比,但感觉其实比嘉庆、道光以及光绪还是强不少的,即使相比顺治亦不在其下。乾隆虽拓地千里,可又因同治阿古柏叛乱西域再失,最后还是依靠左宗棠收复西域,新疆从此建省,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为咸丰简拔于微末底层的朝廷重臣,林则徐病亡前上的最后一道奏折就曾强烈推荐左宗棠。左宗棠功名仅是举人,虽曾长期担任湖南前后两任巡抚张亮基、骆秉章首席幕僚,但一直居于幕后,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咸丰在湖广总督官文背后支持的樊燮诬告案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最后不但不追究左宗棠责任,反而予以重用,下旨左宗棠单独募兵自领一军。初战获胜后迅即赏三品太常寺卿,帮办江南军务,形同湘军副帅(湘军大帅是以两江总督衔督办江南军务的曾国藩)。仅数月间,左宗棠就从一介布衣骤升六部九卿堂官之列,咸丰死后左宗棠因功擢升浙江巡抚、闽浙总督也是水到渠成,并不突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正是咸丰生前看似不经意的用人安排,为中华民族保住了新疆这一块战略要地,现在怎样拔高都不过分。
很多人都认为,咸丰什么也没做,仅是听取了肃顺、潘祖荫、郭嵩焘、曾国藩、胡林翼等从中央到地方重臣推荐意见、顺势而为,才重用左宗棠的。但试想如果换作崇祯,甚至嘉庆、道光,能否有如此胸怀、魄力、雅量和格局?事后复盘樊燮诬告案,这场上至中枢朝堂下至前线战场、情节跌宕、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你能否想象操控这一切的咸丰皇帝仅是一个不满30岁的年轻人。可以说后来慈禧及恭王联手造就的同治中兴,除张之洞等个例,基本沿用了咸丰用人布局,释放的都是后咸丰时代的人才储备红利。
咸丰经常被后世所诟病的方针决策,其实都被历史证明是极有远见的。例如,平叛初期一直限制使用曾国藩,并非什么抑汉扬满,或是不认可曾国藩能力,或是什么自己残疾内心自卑敏感,而恰恰是因为曾国藩太有能力了,上可定国安邦(在中央兼任兵部、礼部、户部等五部侍郎),下能治军抚民(创立湘军剿匪平叛),这个能力已经隐约大到动摇国本的程度,从维护大清长治久安角度,咸丰非常担心东汉末年剿灭黄巾军后各地军阀纷起局面重演,曾国藩做大而难以制衡,消灭了太平军却培育出另一个曹操。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清朝最终覆灭直接原因就是北洋军的逼宫,这颗军阀种子早在湘军崛起就已经种下,湘军—淮军—北洋军阀,可以说一脉相承,早已尾大不掉。
综上所述,清朝入关以后所有皇帝排名,执政只有短短十年的咸丰,至少能排第四,仅次于康雍乾三帝。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咸丰比杀伐决断的乾隆爷可差远喽
--
修改:Gary1981 FROM 124.127.42.*
FROM 124.1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