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之后,关外的清军就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名号举大军入关,夺取了天下。
当初,燕王朱棣以勤王的名义夺取侄子建文帝皇位之时,都要对建文帝的后代下黑手,如今的清军作为异族入关,肯定对明朝的宗室更要下狠手。
毕竟,如果入关之后还留着前朝那些皇室的血脉,肯定就是给自己留后患。
崇祯帝(朱由检)自杀之后,李自成就入京了,对他的三个儿子:朱慈烺、朱慈焕、朱慈灿,都没有加以杀害。
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之后就逃出了北京,而当时明朝的太子朱慈烺则骑着马,跟随在乱军之后也往外逃。
由于世道大乱,崇祯帝的三个皇子也在逃亡的路上失散了。
在此期间,虽说颠沛流离,从凤子龙孙、金枝玉叶,一下子沦为街边巷口的厮养仆役一般,每天搬砖、要饭,但三位皇子确实还是一直活着的,再怎么样也能弄口饭吃。
不得不说,身处如此乱离乱世,朱慈烺兄弟三人的运气还算不上太差。
作为崇祯帝的皇太子,朱慈烺得以在兵荒马乱当中存活的确很不容易,于是就想去投靠自己的外祖父周奎。
周奎是崇祯帝的正妻周皇后之父,也是明朝末年的最后一任当朝国丈,虽为皇亲国戚,但却吝啬至极。
在明朝国亡之前,周奎就不肯拿出银两去饷军,而待到李自成入京之后,他更是携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前去巴结李自成,因此就没有受到什么处理。
由于一直待在深宫之中,太子朱慈烺也不知道自己的外祖父究竟住在何处,于是在进入北京之后,他就先找到了曾经去玩过的太监常进节家里。
虽说明朝亡国了,但常公公对于这位太子依旧不敢怠慢,可毕竟当时已经是大清的天下了,他也不敢斗胆收留这位前太子。
因此,常进节就对太子说:“如今,你的妹妹长平公主在你姥爷周家……”
【注】: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崇祯帝闯进了寿宁宫,挥剑砍下了女儿长平公主的左臂,宁让其以身殉国,也不可落入贼寇之手,不料长平公主当时只是晕厥,并未身亡。
于是,朱慈烺就让常公公带着自己去见外祖父周奎。
朱慈烺那时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而他之所以敢如此胆大的露面,其实和当时满清在北京的政治大气候有关……
多尔衮入京之后,曾经装模作样地命人礼葬崇祯皇帝,包括崇祯帝的皇后,并追谥崇祯帝为“怀宗端皇帝”,而且还给埋葬他的陵墓命名为“思陵”。
相当于明明白白地对外宣示:清朝的天下是取于贼,而不是取于明。
而且还到处宣扬:清军是为明复仇。
也正是因为满清高层上演的这些政治秀,才使得前明朝太子朱慈烺误认为自己可以真身示人:既然你们满清对我死去的父亲都可以如此礼敬,那对我也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或许,朱慈烺当时是这样想的:伪大顺政权都会让我活着,还封我为“宋王”,那么如此“仁义”的大清,再怎么样也不会比李自成差吧?
不得不说,朱慈烺毕竟还是太过年轻幼稚,而在政治方面就更加地天真了。
忽然看见太子外孙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口,周奎异常惊讶,于是马上把长平公主找了过来,让她与朱慈烺相见,兄妹二人抱头痛哭。
此时,周奎与其侄子周绎对待太子还算挺客气,行坐宴饮之间也对其待以君臣之礼。
两顿饭之后到了晚上,长平公主就拿了一袭锦袍送给朱慈烺,再三嘱咐他:“你以后不要再来了。”
于是,兄妹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太子朱慈烺离开之后,在北京城外冻饿数日,加上心里思念妹妹长平公主,更想念外祖父周奎家的锦衣玉食和温暖。
因此,没忍耐几天,朱慈烺再次登了周奎家的门。
这一次,周奎没有再露面,而是派自己的侄子周绎负责接待,周绎请朱慈烺吃了一顿饭后,就告诫并嘱咐他说:“千万别再说你自己是太子,今后有人要问你,你就说你姓刘,以说书为生,如此才可以免祸。”
可身为明朝太子,虽说已经亡国了,但朱慈烺的皇家脾性却改不了,他的性格非常固执,因此对于周绎的告诫和嘱咐坚决不肯接纳。
可以说,朱慈烺的这种偏执,与其父亲崇祯帝简直一模一样。
见朱慈烺如此固执不听劝,周绎当时也很生气,于是就把这位太子表弟驱逐到了大门之外。
面对周绎的驱赶,朱慈烺也很生气,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吵吵嚷嚷,隔门大骂。
怒极之下,周绎竟然冲了出去,对朱慈烺拳打脚踢。
也就在这个时候,恰巧有一队清兵巡逻经过,看到前明皇丈门前有人大声喧哗,觉得事出可疑,于是就把朱慈烺和周绎两人都抓了起来,押往刑部审问。
外公出卖太子外孙,清廷定伪杀之
当时,北京官府的中堂之上一般都设有满、汉两名官员一同审案。
因此,当刑部主事钱凤览(汉官)问明情由之后,忽然间怒从心起、撩衣下堂,冲着周绎的脑袋上“咣”地就是一拳,然后大骂其背主负恩。
的确,从人情上来讲:周绎如此对待明朝的太子,确实太说不过去了。
由于钱凤览本人也是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汉人,因此对于这类事情他就觉得更加不能忍耐。
而在堂的刑部尚书(满人)也很为难,毕竟明朝的太子冒了出来,此事关系太过重大,因此他也定不了案。
于是,刑部尚书只得下令,将周绎和朱慈烺二人先行收监,再接着审。
得知此消息,太子朱慈烺的外公周奎一下子急了,他深知这件事情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就连夜奋笔疾书,写了一封疏奏,直递多尔衮。
在这封疏奏当中,为了撇清自己和外孙朱慈烺的关系,周奎一口咬定:被逮捕的那个人绝对不是真太子朱慈烺。
听说崇祯帝的太子朱慈烺落案,多尔衮方面也非常紧张,于是马上派人将其押入宫内,进行当廷验证。
同时,多尔衮又下令,召集从前在太子身边的锦衣卫扈从,以及明朝的宗室晋王前来认人。
当时,有十个前明的锦衣卫(前太子护卫)到场,他们在见到太子朱慈烺之后,立刻下跪敬拜,并异口同声地说:“此乃真太子!”
但当前明的宗室晋王到场之后,他却哆哆嗦嗦地支吾不言。
而此时的太子朱慈烺也非常激愤,他恨自己的外祖父家太过寡情,于是就切齿骂道:“我来周家只为看我的公主妹妹,没什么别的想法,如今却被周奎叔侄出卖,肯定逃不过个‘死’字,你们也不用再审了,给我一刀就好!”
少年人话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他的求生愿望也是很强的。
多尔衮此时心里也很清楚,此刻堂上所立的这位长身玉立的少年,绝对就是崇祯帝的真太子。
于是,多尔衮立刻下令,将前来作证的十名锦衣卫官兵,以及前明的宦官常进节,全部关入牢狱。
作为满清的刑部主事,钱凤览此时还不知道多尔衮的阴毒心态,于是就上疏给多尔衮,劝朝廷以仁义为重,可以认真对待此事。
经过多尔衮的“细心”安排之后,满清官员再次开始进行审讯……
在此次审讯时,满清刑部不但召了更多的官员前来听审,而且还派出了前明的宗室晋王,以及前明的大学士谢升来当廷质认。
先前支吾不言的晋王此时就下死口,一口咬定堂上的朱慈烺不是真太子,而大学士谢升看了一眼朱慈烺,也跟着连连摇头,否认其为真太子。
听晋王和谢升如此一说,太子当时也急了,于是就高声对谢升说道:“谢先生,您曾在东宫给我讲课,而且在北京城临陷之时,您还给我讲了‘临危授命’一题,难道您都不记得了吗?”
听太子这样说,谢升一脸的惭愧,但他依旧不肯作声,不肯承认面前的这位少年人其实就是真太子,而是一揖而退。
当时,负责主审的汉官钱凤览见此状况非常愤恨,于是就怒斥谢升与晋王,说他们不仁不义。
也就是说,直到此时,钱凤览也没有揣摩到多尔衮的真实意图。
此次审案结束之后,多尔衮依旧下令,将朱慈烺送回牢狱,严加看守。
思考再三,多尔衮就坐在便殿,将满朝文武大臣,包括在北京降清的前明朝臣全部召集在一起,问他们:“你们到底是何意见?”
不得不说,前明投降的那些臣子大多数都是人精,因此他们一个个唯唯而已,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言语。
其中,只有钱凤览与另外一位名叫赵开心的汉臣站了出来,力争牢狱中的少年人就是崇祯帝的真太子,希望大清能够对其加以恩养。
听了钱凤览二人的话,多尔衮沉默片刻,忽然之间拍案而起,大怒说道:“真假且不必争,朝廷自有处分,但晋王乃前明王子,谢升乃前明大臣,钱凤览竟敢出言不逊,无上蔑尊至极,伪太子及有关涉案人员,包括钱凤览、赵开心,一律斩首示众!”
如同演戏一般,马上就有官员假惺惺地前来求情,于是多尔衮终于开恩了:“如今,钱凤览毕竟是本朝臣子,那就赏其全尸,将斩刑改为绞刑,至于赵开心,那就免其一死吧!”
很快,清廷结案:认定崇祯太子是伪太子。
而当时作为此案证人的则是崇祯帝的妃子袁妃,以及明朝宗室晋王。
事实上,晋王是先前被清军在山西俘虏到的,他压根就没有见过真太子,如今他的满爷爷让他说什么,他肯定就会说什么。
至于另一位袁妃,实际上是假冒的,因为真袁妃在北京城陷之前,就已经被崇祯帝亲自砍杀了,而清政府也曾经布告过礼葬前明的皇帝、皇后与妃子,其中就包括袁妃在内。
估计,多尔衮自己都把这件事情给忘了个一干二净。
或者,他当时就是把强权当真理,认为自己说什么是什么,毫不顾忌。
此案结束之后,不仅崇祯皇帝的真太子朱慈烺被杀,带着他去见外公周奎的太监常进节,以及承认他是真太子的十位前明锦衣卫官兵也一同被杀。
恩养在前、杀戮在后,朱明血脉尽数凋零
雍正二年,满清政府为了搞所谓的“仁义”幌子,从汉军镶白旗里找出了一个名叫朱文元的人,对外声称:朱文元乃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的后人。
据说,这一支宗王是在皇太极时期被清军俘获的,但遍查朱家宗谱,朱文元的名字却显得很可疑,因为他的排行无根无据,实际上也是个假冒的人。
如果大家读过宣统皇帝的洋老师庄士敦写的那本《紫禁城的黄昏》,应该可以得知:在溥仪逊位之后,曾有个特别猥琐的朱姓男子前去拜访、谢恩,但实际上其实是去打秋风、捞好处,而此人应该就是所谓“代王”这一支的后人。
--
FROM 202.1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