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人许宏 的新书《最早的帝国》被举报下架了。爆料人分享的配图显示,许宏在一个聊天群组中说下架原因是“无良文人咬告,有司担心舆情”。有网友分析称,《最早的帝国》估计涉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些重要结论,许是这个项目的大佬,会被别有用心者揪着夏朝存不存在的争议不放。
目前,在京东、当当网等平台搜索《最早的帝国》,确已查无此书。
据了解,7月,许宏还曾做客中原,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地举办新书分享会,讲述这片土地上的早期文明故事。
那么《最早的帝国》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分享历史博主@螺旋真理 一篇介绍该书的文章:
最近电影《封神》的热播,点燃了社会大众对商代历史的热情。不过商代距离现在大约3600到3000年,虽然周代的典籍留下了很多周人对商代的记载,甲骨文也记录了商代祭祀占卜的信息,不过这些信息不像后世那么充足可信,所以更多、更深入的记载,还是要从考古材料中解读、破译。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在《治史三书》中提到,学习一个时代的历史,最好还要了解这个时代之前、之后两个时代的历史,以保持历史认识的连续性。商代之前的一个朝代是夏代,能够在时间、空间上对应到夏代晚期的考古遗址就是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考古队的第三任队长许宏眼中的商代历史,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他的新作《最早的帝国——二里岗文明冲击波》中窥知端详。
书名保持了许宏作为一个考古学家的“考古主体性”,并没有蹭“商代”这个历史时期的“流量”,而是中规中矩地选择了代表商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岗”。但是除此之外,无论是“最早的帝国”这一定性,还是用“冲击波”来形容二里岗文化的影响,都在刷新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介绍一个考古学文化并不容易,因为基于文字的历史已经通过中学教育,在社会大众的通识中已经属于“半熟脸”,但是考古学的基础知识没有中学教育作为铺垫,在大众心目中基本上属于“陌生人”。所以要把考古写给社会大众,第一步就是要把全书要讨论的考古学成果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读者。《最早的帝国——二里岗文明冲击波》也遵循了这一规则,第一部分“发现篇”,就把二里岗文化的基本面貌、发现史和认知史大致梳理了一遍。
第二部分“争鸣篇”是本书的核心,主要内容是学术界对二里岗文化认知的学术争论,围绕“原史时代”的意义、“殷”和“商”的区别以及背后反映出来的认知差别、“亳都”和“隞都”的定位问题、二里岗文化(商代早期?)与二里头文化(夏代晚期?)、殷墟文化(商代晚期?)的关系等问题详细介绍。尤其是最后一个争论,涉及“考古视域下物与人的关系”这一堪称考古学的“元问题”,也恰好证明了前述历史学家严耕望观点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个部分“别解篇”,既是作者作为一个考古学家对于二里岗文化的延展性见解,也是题目中“最早的帝国”“冲击波”这两个抓人眼球要素的解释和扣题。作者作为考古学家,并非时下自媒体的“标题党”,而是在丰富的考古材料和深厚的学术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特点。
让我们回到作者的学术观点上。苏秉琦先生曾提出“古国—方国—帝国”这一国家起源与发展三部曲的表述,后来严文明、张忠培、李伯谦等先生修正为“古国—王国—帝国”。作者以二里头文化为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以二里岗文化为中国最早的“帝国”,是对“古国—王国—帝国”的理解与细化。不过与“主流观点”略有不同的是,一般来说,“王国”指的是夏、商、周这样的王朝国家,“帝国”指的是秦汉及以后的统一国家。而许宏把“帝国”这一概念前推到了二里岗文化,虽然书中说明这“只是一个提案,一种阐释而已”,但足以振聋发聩,促使我们在前人的学术定见基础上,不断地反思、提问,促进学术范式的进步与成熟。
--
FROM 112.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