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不是“储君”的先例,而是实控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先例。我帖子里说过了: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结构都完全不同。后世成熟的官僚制下,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底下都照常运转,先秦时代根本无法想象,那时候对于君王做具体事情的素质要求也高得多。如此,先秦年间对储君的要求比后世成熟大一统的要求高得多:后世的,只要当个吉祥物,跟着老皇帝身边学习就可以了,具体的事自有层层选拔上来的能人来做。而先秦年间,外部竞争压力大,储君,呵呵,那是要锻炼摔打的。能力不足的,即便坐上王位也坐不稳,随时可能被宗室内的野心家取代。后世呢,官僚的一切都来自皇权,官僚系统会自觉地维护皇权。春秋战国年间,他国为质的太子不少,亲临战争的也有之。这在后世的大一统年代是难以想象的。而在继位前如此深度参与内外政治、军事活动,储君在继位前被废、死去的也就多了,这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新鲜事儿,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太子、储君的定位和后世是不一样的。最倒霉的比如燕太子丹,两次他国为质有他,参与合纵有他,最后为保燕国苟延残喘,被燕王一声令下砍下脑袋的还是他……对了,还有马陵之战死掉的魏国太子申,也是亲临战阵。春秋时代就更多了,虽说有一些是国君为了易储而故意让太子去送死的情况,但也说明:当时的储君没有那么金贵,出去打仗也并非禁忌。国君这么干连个死谏的人都没有,放在后世怎么可能?总之,先秦的储君们面临的是:对内,权力分散,竞争激烈,自己不得不加强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对外,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巨大压力也对自己未来的那个“职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得先储备啊。何谓“储君”?你当国家的“储备国君”的同时,你自己也得玩命储备自己的能力、人望啊。先秦的储君们,想不卷都不行。
秦始皇作为大一统的第一个“先例”(周代的那个,没有“实控”,说了不算数的就不提了。),他是带有先前时代的思维惯性的。从秦朝建立之后的一系列没有及时转型的政策也能看出一二。那么,对于储君的观念,他也大概率不可能马上转换成和后世一致,这从他不立太子这一件事也能看出来。当时甚至连个提醒他的人都没有,可见这种观念的缺失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事实上,大一统之后,外部竞争压力几乎消解为零,但秦在各方面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跟上,也是造成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观念的落后,不仅仅体现在制度上,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皇帝对待继承人问题上。
离我们更近的是后来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很多后来时代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我们对一些概念也不自觉地会用后来时代形成的印象来去思考。其实,同样的一个名词、概念,在先秦年间和后世大一统时代,可能内涵完全不同。我觉得,我们读历史,还是应该回到具体的环境下去思考,这样才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让历史来反过来迎合我们已有的“成见”,改造成加固我们固有观念的论据。
【 在 moonwal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什么叫没有先例?
: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没有储君?秦始皇自己没当过太子?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