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以“尊刘贬曹”的立场将刘备塑造成仁君典范,但历史上的刘备更接近枭雄:杀
车胄夺徐州、背刺刘璋取益州、与孙权争荆州等行为,均体现其现实政治逻辑。将文学
形象等同于历史人物,会扭曲对三国本质的理解。
三国故事的传播得益于民间戏曲、评书等通俗文化,其“忠义”主题符合大众审美,但
这不意味着刘备是历史的核心。正史《三国志》中,陈寿对曹操、孙权的评价远高于刘
备。
这一观点的错误根源在于:
?个人英雄史观:高估个体对时代的影响;
?文学与历史的混淆:以《三国演义》叙事替代客观分析;
?对乱世价值的片面理解:忽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
?逻辑不严谨:依赖不可验证的假设性推论。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国如果没有刘备,那就和其他战乱时期没啥两样。
: 有了刘备,那个时代,就得到了升华
: -------------------------------------zz
: ...................
--
FROM 112.4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