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舆论对王安石的评价经历了显著的转折。1908年,梁启超发表《王荆公》,首次以近代视角重新评价王安石,将其变法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类比西方银行、所得税制度,称其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并称王安石为“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这一著作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演说中将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视为“苠生主义”的先驱,认为其变法思想与三苠主义相通。同时,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推崇王安石的“常平仓”制度,将其理念融入罗斯福新政,进一步强化了王安石的国际声誉。钱穆是新儒家、蔡东藩和林语堂是小说家,再加一个武侠小说家金庸,这些人贬低甚至否定王安石及其变法,只是延续了历史书写的惯性而已。
【 在 ZhangJuZh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 钱穆的《国史大纲》,蔡东藩的《宋史演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都是这样的观点
--
FROM 183.193.168.*